<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熊康寧:治理“地球癌癥”20多年的生態“戰士”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20-08-07 11:25:01

              植被破壞、基巖裸露、地表呈現類似荒漠化景觀的土地退化,這就是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癌癥”。

              60歲有余、兩鬢花白、穿一雙登山鞋行走在貴州的“窮山惡水”間,他叫熊康寧,是貴州師范大學教授。

              20多年里,戰石漠化、戰貧困,他成了一名生態“戰士”。

              石漠變綠洲

              “燒一山、種一坡,收一籮、煮一鍋,養一家、窮一窩。”為解決溫飽,村民就得開荒種地。1996年,初次到花江大峽谷石漠化片區調研的熊康寧對這里印象深刻。

              在貴州省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以南、貞豐縣以北的北盤江花江大峽谷兩岸,近九成國土面積都是喀斯特地貌。畢業后一直留在貴州師范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熊康寧,到現場后驚呆了:“當時這些石山大多都已石漠化,放眼望去,一片荒涼。”

              石山多土山少,土地瘠薄破碎,當地老百姓只能從石頭縫里討生活。

              “土如黃金水如油,滿山都是大石頭。”2004年8月,熊康寧團隊在花江大峽谷正式設立喀斯特治理示范區,他一頭扎進石頭堆里,探索治石良方。

              造林、種草、進行生態移民、改善農村能源結構、保證基本農田建設……熊康寧的研究成果很快轉化為生態治理的實踐,“有30%的石漠化是因為砍柴燒炭,有的地方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老百姓不上山砍柴了、遷出去了,石漠化自然就遏制住了。”

              經過20多年的努力,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區的植被覆蓋度,從1996年的3%提升到2019年的51%,石漠化面積比例降低了31%。

              論文寫在大地上,石漠從此變綠洲。

              點石成“金”

              山上山下,修枝翻土,細雨中,關嶺縣花江鎮壩山村村民曾德春顧不上沾滿泥水的解放鞋和淋濕的頭發,拿著剪刀在花椒樹下打理著。在這里,花椒樹和火龍果已經深深扎根在石縫間。

              “20多年前,我們在開荒后的石頭縫里種玉米,土一年翻幾道,雨水一來就沖走,土地越種越薄,糧食都不夠吃。”曾德春說,“石漠化給我們帶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貧窮。”

              花椒樹耐干旱,適合缺水少土的山區。“一畝成熟的花椒林能產800斤左右鮮花椒。”曾德春說,按今年行情,每畝花椒產值超過1萬元。

              “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時,要讓老百姓獲得經濟效益。”為讓石漠化治理實現產業化、市場化、規模化,吸引老百姓參與進來,熊康寧經常住在村民家里,潛心做好對比實驗。

              “為了能采到土壤樣本,他在大山里一扎就是一天,晚上回來渾身是泥。”北盤江岸邊的貞豐縣查耳巖村村民饒大友是熊康寧的老朋友了,“1997年,我家還是小木屋,他就住在我家,有時一住就是一個月,如今我家是二層樓房了,他來調研還住我家。”

              “當時他家只有一張床、一口鍋,每人只有一套衣服,換洗的都沒有,他們需要我的幫助。”熊康寧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以蓄水、治土為核心,特色經濟林種植及高產技術為支撐,把花椒、火龍果、皇竹草等適應石漠化環境生長的經濟作物,種在了花江大峽谷兩岸。

              這套生態經濟體系被稱為“花江模式”,當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996年的610元提高到2019年的9863元,脫貧率達96.85%。

              深愛一片土地,幫富一方百姓。

              開創治理新模式

              在花江大峽谷石漠化治理的基礎上,熊康寧帶領團隊還開創了喀斯特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畢節模式”“清鎮模式”“果化模式”等,為國家開展石漠化治理專項提供了治理模式、技術體系和示范樣板。

              2013年,熊康寧組建了國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5年至2019年,利用這些成功模式,全國2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完成治理面積0.71萬平方公里。

              “我親眼見證了這整片山的生態環境變化。”花江鎮退休干部向德寶感慨萬千,“30年前,我們這一帶全部是荒山石頭,種植花椒以后,山青了,群眾富了,實現了經濟和生態雙贏。”

              熊康寧說,石漠化治理不僅為了綠水青山,“我們還要考慮它的整個生態系統是不是完善,最終還要形成規?;漠a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把石漠化治理、生態產業發展與縣域脫貧攻堅相融合,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記者 劉勤兵、楊焱彬)

              責任編輯:

              標簽: 戰石漠化 生態“戰士”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