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為什么選擇回國?聽聽這125名杰出僑界人士怎么說

              來源:新華社 時間:2020-12-04 09:40:59

              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1日在京頒獎,125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杰出僑界人士獲獎,他們中最年長的79歲,最年輕的32歲。記者跟“老中青”三代三位獲獎者聊了聊——79歲寫下“請戰書”、設計北京“最高樓”、歸國創業搞AI醫療……emmmm,這屆獲獎者真的棒棒噠!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他手書的“請戰書”被博物館收藏

              【人物簡介】黃錫璆,印度尼西亞歸僑。長期從事醫療建筑規劃設計及研究,推動了我國醫院建筑規劃設計的快速發展。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獲得者。

              點擊進入下一頁

              黃錫璆在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頒獎現場。(中國僑聯提供)

              79歲的黃錫璆是獲獎者中最年長的。

              他曾兩次選擇回國,一次歷經5天5夜,一次已是年近半百。

              1957年,16歲的他帶著一腔參加祖國建設的熱情,從印尼乘船,歷經5天5夜回到中國。

              “到了學校才發現,因為宿舍不夠用,學生們只能住在教室里,澡堂是用草棚圍起來的。但我們就是準備吃苦,學習本領,回來建設祖國的。”

              1984年,黃錫璆考取國家公派留學資格,遠赴比利時學習醫療建筑專業。拿到博士學位后,他再次選擇回國。

              “國家用相當于幾個農民好幾年的收入去資助一個留學生,很不容易。我認為學到知識,回來為國家服務,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點擊進入下一頁

              工作中的黃錫璆。(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提供)

              2003年,“非典”暴發,剛動過視網膜手術、在家休息的黃錫璆接到參與設計小湯山醫院的緊急任務,夜里10點趕到單位討論方案。設計和施工團隊頂著巨大的責任與壓力,奮戰7天7夜后,小湯山醫院建成。

              點擊進入下一頁

              2003年4月30日,小湯山醫院準備就緒。(新華社記者張旭攝)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年近80歲的黃錫璆又坐不住了。本打算“寫寫總結,陪陪老伴”的他急忙寫下一封“請戰書”,表示“隨時準備參加抗擊工程”,并將自己當年建設小湯山醫院的得失經驗,第一時間告訴武漢火神山醫院的設計團隊。

              如今,這封手寫的“請戰書”,被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收藏。

              點擊進入下一頁

              黃錫璆親筆寫的“請戰書”。(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提供)

              中國尊、北京坊、首鋼園……這些“打卡勝地”都有他的傾情付出

              【人物簡介】吳晨,英國歸僑。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英國劍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獲得者。

              點擊進入下一頁

              工作中的吳晨。(受訪者提供)

              盡管頂著洋范兒的自來卷兒,吳晨一張嘴,就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腔兒。

              他生在北京,長在北京,有著濃厚的北京情結。

              正因如此,在英國學習工作多年后,吳晨應北京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邀請,回到了中國。

              “北京是家鄉,我更愿意在北京和中國設計建筑與城市。”吳晨說,中國人最了解中國,中國的建筑就要中國人做主導。

              “城市復興”是吳晨推廣和堅持的理念。在他看來,“人在城市中的活動,是城市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所以“城市復興”也是要重拾城市建筑中的煙火氣兒。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國尊”實景圖。(受訪者提供)

              由吳晨主創設計的超高層中信大廈(中國尊)項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區,高度達到528米,是目前中國建筑師原創并竣工的最高建筑。吳晨說,建筑構思源于中國傳統禮器之重寶——“尊”的意象,蘊藏著“華夏之禮”的古典氣度。

              點擊進入下一頁

              “北京坊”實景圖。(受訪者提供)

              吳晨作為總建筑師設計的天安門南側“北京坊”建筑群,距離天安門廣場僅200米,作為“中國式生活體驗區”,如今已成為北京最著名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在吳晨和眾多規劃師、建筑師多年的努力下,首鋼這座百年老廠,搖身一變成為最時尚去處,古舊的工業遺存煥發出“酷酷”的后現代氣息。

              點擊進入下一頁

              “首鋼北區”鳥瞰效果圖。(受訪者提供)

              吳晨的微信頭像是高聳入云的中國尊,而他的微信名稱后面加了三匹馬的圖像,仿佛象征他馬不停蹄的工作節奏——領完“中國僑界貢獻獎”不到半小時,他就已經回到了工作崗位上。

              離開美國知名學府,他在火鍋味兒里研究AI

              【人物簡介】陳寬,新加坡、美國歸僑。北京推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獲得者。

              點擊進入下一頁

              陳寬在第八屆“中國僑界貢獻獎”頒獎現場。(受訪者提供)

              32歲的陳寬是本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中最年輕的獲獎者,而他所專注的也是一個“年輕”的領域——AI醫療。

              “人工智能的一個巨大價值,就是通過技術讓醫療資源均質化,讓不同地方的人享受到相對平均的醫療資源。”陳寬說,他想讓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商業化運作的方式,為社會、民生創造價值。

              懷著這樣的夢想,6年前,響應祖國“雙創”號召,陳寬放棄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回國創業。“希望自己這么多年的所學所能可以急祖國所需、支持祖國發展、造福父老鄉親。”

              點擊進入下一頁

              陳寬與他的導師。(受訪者提供)

              創業初期,陳寬帶著團隊租住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外一棟破舊的居民樓里。

              “樓下火鍋店的四個大煙囪正好對著我們的窗戶,滿屋子都是火鍋味。但為了離客戶近,也為了省錢,我們只好住在那里。”

              聞著火鍋味兒,他們訓練出了第一個可用于醫療影像的AI模型。

              點擊進入下一頁

              推想科技的肺部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界面。(受訪者提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推想科技在國內推出了針對新冠肺炎的AI產品——肺炎智能輔助篩查和疫情監測系統,并直接在武漢抗疫一線得以應用,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AI診療的力量。

              點擊進入下一頁

              推想科技工作人員為醫院安裝肺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相關推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14 676 113@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