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年內汽車市場因芯片短缺減產超64.31萬輛 機構預測全年累計減產可達108.85萬輛

              來源:城市金融報 時間:2022-03-10 15:30:01

              時隔一年之后,“新能源汽車”再度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開展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到33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60%。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的雙重分水嶺已經出現。不過,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當前亦面臨著缺芯少電、自動駕駛責任界定等問題。在兩會期間,汽車業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中,汽車芯片、自動駕駛立法等成為關注重點。

              自主汽車芯片成為關注重點

              根據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 AutoFore?castSolutions的最新數據,截至2月27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64.31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5.11萬輛。該機構預測,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100萬輛至108.85萬輛。

              目前,受到芯片、動力電池供應問題影響,多家新能源車企產品仍然出現一車難求或提車周期超長的情況。自疫情暴發以來,汽車行業持續受到“缺芯”影響。國內汽車芯片自主研發不足、供應高度依賴國外、產業鏈發展滯后是我國芯片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

              以智能汽車所需要的高算力芯片為例,國內多家車企所搭載的自動駕駛芯片主要來自于英偉達、Moblileye;智能座艙方面,芯片則主要來自于高通和英特爾。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國內廠商的高算力芯片裝機量相對較少。

              全國人大代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建議,加強政策保障促進國產大算力芯片發展。隨著今后智能網聯汽車的加快發展,車用芯片尤其是大算力芯片的需求,還將持續快速增長。為此,他建議通過政策引導,多方協同,建立車規級芯片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并成立第三方檢測認證平臺;建議國家牽頭設立專項資金,鼓勵芯片企業、汽車企業共同參與,加快提高國產大算力芯片的研發、制造和應用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認為,按照時間上的優先級,短期優先解決“缺芯”問題;中期完善產業布局,實現自主可控;長期要構建產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完善整體布局,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緊抓戰略機遇,有序解決發展障礙,打造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持續提升中國汽車全球競爭力。

              早前,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11個部委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便提出建設包括車規級芯片、智能操作系統和智能計算平臺等智能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也明確將“著力推動突破車規級芯片、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和產品”作為實施新能源汽車基礎技術提升工程的重要一環。

              自動駕駛待法規明確

              自動駕駛亦得到了汽車、科技等行業代表的重點關注。

              由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鼓勵發展智能經濟,穩步推進自動駕駛”。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認為,中國自動駕駛已進入落地關鍵期,技術已并跑乃至領跑全球,需要進一步突破與技術、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政策瓶頸,激發自動駕駛領域創新能力。

              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Gartner早前曾發布2022年汽車行業五大技術趨勢,該公司認為,自動駕駛車輛發生事故時的責任劃分等問題以及相關的法律和社會顧慮(比如人類駕駛的車輛將如何與AI車輛互動等)都增加了這項技術邁向商業化的難度。目前國內并未對自動駕駛狀態下,相關責任主體進行明確劃分。在本屆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就自動駕駛相關法律、法規的界定提出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認為,目前法律條款在智能汽車責任認定、自動駕駛責任主體認定、自動駕駛倫理等方面內容有所缺失,應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的法律法規體系。

              陳虹建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確自動駕駛系統的合法地位,并制定人類駕駛員與“自動駕駛系統”(車企、零部件供應商等)的責任劃分標準規則和處置機制。他認為,要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更快發展,特別是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還需要在法律法規上實現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則提出了關于修訂《道路交通法》第2條和第76條的議案,建議增加并明確“機器駕駛人”的定義,這有助于厘清交通事故的責任主體,也為未來我國智能駕駛汽車上路的合法性做好前瞻性的立法鋪墊。

              工信部曾在今年2月表示,正加快自動駕駛汽車相關標準建設,研究制定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產品安全審核和管理辦法,截至2021年8月,已先后開展5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同時,加強國際標準法規的制定與協調,已聯合歐美日等提出自動駕駛法規框架,支持聯合國發布自動車道保持系統(ALKS)、信息安全、軟件升級等技術法規。

              責任編輯:

              標簽: 自主汽車缺芯 新能源消費 綠色智能家電 以舊換新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10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