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關注 > > 正文

              環球短訊!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為豐收筑基

              來源:經濟參考報 時間:2023-09-01 16:26:56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黑土地開墾以來一直處于高強度利用狀態,生態功能逐漸退化。年來,黑龍江省正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好、利用好黑土地,更環保、健康的耕作方式不斷得到推廣,為豐收打下基礎。

              治水土保根基 守護好“飯碗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侵蝕溝、“魚眼泡”是黑土地上的“瘡疤”,使農田變得破碎,影響機械耕作效率。年來,黑龍江省各地不斷探索耕地修復方式,讓“孬地”變“好地”,助力增產增收。

              “多虧了這幾年的水土治理,保護了黑土層,去年我們村大豆均畝產超過400斤,前些年200斤都難。”黑龍江省拜泉縣三道鎮戰斗村黨支部副書記趙金嶺欣喜地說。眼下夏管正忙,戰斗村一條侵蝕溝里柳條長得密密麻麻形成“柳條通”,兩側耕地里的莊稼郁郁蔥蔥,長勢正旺。

              拜泉縣水務局局長張樹海介紹,每年秋季,組織村民沿著侵蝕溝溝底將柳條縱向排開,每隔兩三米又用柳條橫向壓住,并打下木樁固定,形成連續柳編水通道。“利用連續式柳編跌水模式治理侵蝕溝,雨水在編織好的柳條上流淌,可有效防止黑土被帶走。”張樹海說。

              澇漬地俗稱“魚眼泡”。在北大荒集團鶴山農場有限公司,種植戶丁明軍家地塊曾有面積達127畝的澇漬地,且位于地塊中間,每年春天播種都不能播滿播嚴,影響機車作業。

              去年秋季,鶴山農場有限公司在整地過程中采取地或回填熟土的方式恢復地勢,將地表徑流順田間落差流入自然溝中,使耕地恢復到連片耕種狀態。“這添的127畝耕地,預計今年能多打80多噸玉米,增收好幾萬元。”丁明軍說,今年春耕作業,他“開著農機一推到底,相當‘帶勁’”。

              據了解,黑龍江計劃到2025年底前完成2.53萬條侵蝕溝治理任務,通過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在抬高溝道侵蝕基準面的同時,穩定溝道,增強土地抗沖刷能力,逐步扭轉侵蝕溝增加和擴大趨勢。

              秸稈還田肥地力 為黑土地“加油”

              眼下玉米正進入灌漿期,在黑龍江省肇東市海城鎮雙利種植合作社,一株株玉米已長至一人多高。合作社總經理宋繼龍告訴記者,幾年合作社采用玉米秸稈與牛糞摻混堆漚發酵,腐熟后形成有機肥再拋撒在田間,秸稈和糞肥處理難題不但迎刃而解,還增加了土壤有機質,一舉多得。

              宋繼龍告訴記者,秸稈還田后土壤肥力大大增加,化肥使用量大幅度降低,因施肥過多造成的土壤板結現象大為減少。他說,目前合作社年可生產有機肥4萬噸左右,初步形成了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

              年來,黑龍江省大力推廣利于黑土地保護的耕作方式,還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的“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三江模式”兩種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被列為全國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

              “春翻秋翻,坰差一千,這絕不是玩笑話。”在黑龍江省綏棱縣長山鎮,眾鑫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叢樹海告訴記者,幾年合作社添置了不少大馬力農機,秋收效率大幅度提升,有了足夠的時間進行秋整地,并大幅度提升了整地作業標準。“這不僅方便了整地,也為秸稈還田提供了可能。”

              叢樹海介紹,早年農村大馬力拖拉機少,秸稈粉碎翻埋深度不夠,影響第二年作物生長。現在有了大型農機,翻地深度在35厘米以上,即便粉碎的秸稈冬季不腐爛,也不影響第二年作物生長。“現在玉米畝產比前些年增加300多斤,秸稈還田功不可沒。”叢樹海說。

              去年秋收時,記者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前哨農場有限公司看到,水稻秸稈根茬被切成約10厘米的小段均勻拋撒開,隨后大馬力拖拉機拖拽著水田翻地犁進場旋地。眼下這片稻田正在進行植保,前哨農場有限公司農業發展部副總經理李世剛說,現在水稻長勢良好,豐收在望。

              據了解,建三江分公司收獲機械100%安裝拋撒器,水田深翻20厘米以上,秸稈充分埋入地下,這一舉措讓每千克土壤有機質含量年提升0.2克以上。

              減化肥減農藥 黑土地常綠常新

              減少農藥與化肥用量,是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年來,黑龍江各地不斷推進化肥與農藥減量,讓黑土地常綠常新。

              在黑龍江省蘭西縣榆林鎮林城村,種糧大戶張慶海家的玉米地塊里,一株株深綠色的玉米已長至一人多高。張慶海告訴記者,今年是他進行保護耕作實施免耕播種的第3年,作物長勢一直不錯。

              “實施保護耕作前,一些玉米秸稈還鋪在地上,播種后噴施封閉滅草藥劑都噴到秸稈上了。”張慶海說,藥劑附著效果不好,出苗后還得再噴施一遍才能達到滅草效果,“不僅增加了藥劑成本,還增加了一道工序。”

              2021年,針對張慶海遇到的問題,蘭西縣引進1臺風幕式噴桿噴霧機。蘭西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谷會巖介紹,這種噴霧機能在4級風的條件下作業,日作業1000多畝,噴藥均勻、防止藥液漂移效果好,自從用上了這種新式噴霧機,噴施一次封閉藥劑就可以達到作業標準,農藥用量也比普通噴霧機大幅減少,大大減少了土地中的農藥殘留。

              在與蘭西縣相鄰的黑龍江省望奎縣,東郊鎮種地大戶冷文忠說:“臭大糞成了‘香餑餑’,我們現在種地都盡量多用它,少用化肥。”

              望奎縣是畜牧養殖大縣,畜牧養殖量大,糞便產生量多。年來,望奎縣大力鼓勵糞肥發酵還田,在全縣建設了695個糞便儲存池和4處區域大型糞污處理中心,還打造了60處高標準集中漚肥場,每年可堆漚發酵糞肥50萬噸,還田面積30萬畝以上。

              冷文忠所使用的糞肥就是畜牧糞便經過這些設施發酵而來,由政府免費提供。冷文忠算了一筆賬,自從使用上免費的糞肥,均每畝地少用6斤化肥。“我今年種了517畝地,按照每噸化肥成本3600元計算,節省了5000元以上。”冷文忠說,化肥農藥減量是大勢所趨,保護好黑土地,農民的日子才能更長遠。(記者 黃騰)

              責任編輯:

              標簽: 黑土地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