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新滬商醫療大健康產業聯盟落地 社會辦醫痛點仍待解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0-08-25 14:15:38

              民營醫療機構數量上占了近三分二,但醫療服務的市場份額卻不到15%。

              近日,聚集了藥物研發、醫療器械、健康管理、醫藥流通、醫療投資等細分領域巨頭的新滬商醫療大健康產業聯盟(下稱“聯盟”)正式在上海落地,這一聯盟將圍繞資源、學習、資本三個層面,鏈接企業、資本、醫院、科研機構、專家智庫,為產業上下游搭建資源匹配平臺。

              新滬商醫療大健康產業聯盟主席、1藥網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于剛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通過醫療大健康產業聯盟這種豐富鏈接屬性的組織,以平臺的方式為大健康產業的生態上下游賦能,尤其是依托頭部企業和資本的力量,幫助創業者獲取資源、知識、資本,能夠影響和幫助到更多的企業和創業者。他任職聯盟主席期間將致力于幫助醫藥健康產業的大企業打造生態圈,擴展他們的產業版圖,幫助中小企業提供資源,助力他們快速的發展,幫助投資機構找到優質的項目,幫助好的醫藥健康項目找到合適的投資,把他們有機的匹配起來。

              民營醫療機構作為醫療大健康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存在與公立醫療機構之間不均衡的情況,這也給行業發展帶來了挑戰。新滬商健康產業聯盟落地的同時,與會專家就如何破解社會辦醫痛點拋出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

              社會辦醫發展人才與信任短板待補齊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醫院34354個。其中公立醫院11930個,民營醫院22424個,民營醫院占比65%,但從診療人次來看,民營醫院在去年的診療人數為5.7億人次,僅占醫院診療總人數的14.8%。

              民營醫療機構數量上占了近三分之二,但醫療服務的市場份額卻不到15%,這樣的反差背后有怎樣亟待解決的矛盾?

              東方華康醫療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李愛川認為,民營醫院發展面臨幾大痛點,首先是技術和人才,中國的醫療人才和資源集中在公立醫院,雖然政府已經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但真正從公立三甲醫院出來支持社會辦醫的少之又少;其次,部分民營醫院之前的不誠信行為給政府和百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從而阻礙著民營醫院的發展。

              香港?,斞劭萍瘓F執行總裁李肖婷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同時她也指出,當前醫療人才的爭奪戰已經日漸激烈,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醫療專家都是稀缺資源,需要從國家層面重視對醫療人才的培養。社會快速發展下,醫生群體的收入、社會的尊重度等均有待改善,從而讓醫生由心而發的投入到他的醫療事業中。

              “目前,醫療人才成本越來越貴,但醫療收費也受到制度制約,此外,民眾也不太能接受過高的收費,但在醫療機構成本日漸走高,利潤率較低的情況下,尤其是民營醫療,如何把有限資源用到患者身上,創造更大價值將會是新的挑戰。” 李肖婷說。

              “民營醫院要發展,難的是儲備專家隊伍。” 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創始人、上海冬雷腦科醫院院長宋冬雷表示。

              期待醫保、商保對民營醫療機構更開放

              2013年離開上海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投身民營醫療的宋冬雷被業內譽為社會辦醫“老兵”,他指出,目前醫保對接仍存在問題。醫保作為居民支付醫療費時最先考慮的方式,患者在民營醫院看病卻不能用當地的醫保報銷,此外,只有極少數的商業保險公司能夠認可民營醫療機構。

              “地區醫保對接的不暢和商業保險對民營醫院的不認可也會對民營醫院發展構成阻礙,醫保、商保等支付領域對民辦醫院的開放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宋冬雷強調。

              作為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醫療機構增加了我國醫療資源有效供給,不過非公醫療機構如何釋放更大效能?

              圓和醫療執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白樺分享了一些歐洲經驗。他指出,非公立醫療機構最大的困境是資源,主要是醫生和專家,歐美的優勢在于醫療資源不是在機構端,而是在醫生端,但在中國恰恰相反,中國最好的醫療資源被醫療機構掌控。

              對此,他認為,醫療服務水平中具有關鍵作用的學科建設如果能夠實現共建,那么就有機會跨越不同機制下的壁壘。(作者:呂進玉)

              責任編輯:

              標簽: 新滬商醫療大健康產業聯盟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