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推進轉基因研發進度 提升我國棉花產業安全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0-08-31 14:36:23

              “糧棉油肉”中的棉花,產業安全也不容忽視。

              “糧棉油肉”是農業生產的四類基礎農產品,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的背景下,棉花產業安全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在國內棉花生產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水災夾擊,且全球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也顯著提升了海外棉花供應風險。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副所長馬雄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國內有新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三大棉花主產區,雖然遭受疫情和水災沖擊,但總體來說棉花收獲和運輸并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反觀國際主要產棉國,因疫情失控,棉花生產受到較大沖擊,目前難以預測其出口政策。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更加關注并做好國內棉花生產的相關工作,同時提前做好規劃,加強合作,拓寬原棉進口渠道。對于轉基因棉花,則要在做好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轉基因研發進度,同時配套合理栽培技術,提升國產棉花的國際競爭力。

              糧食安全背景下的棉花產業安全

              全球棉花產業同樣受到了新冠疫情影響。

              馬雄風認為,今年2月份,內地疫情較為緊張的時候,正是棉花生產陸續進入春耕備播時期,各地對人員流動和交通進行管制,農民出行及農資銷售等環節會受到影響,但由于全國主產棉區冬儲化肥、棉花種子、農膜、農藥等備耕物資整體貨源充足,能夠滿足春耕生產需要,棉花春播并未受到較大的影響。

              同時,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廣大科研工作人員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通過網絡視頻授課、輔導等多種途徑彌補了不能現場開展工作的不足。

              “目前,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棉區,疫情防控已取得顯著成效,棉花總體長勢較好。”他說。

              長江棉區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今年遭受嚴重洪澇災害影響。據統計,2015年~2019年間,這四省棉花產量占全國比重從13.4%下降至5.9%。尤為引人關注的是,長江流域的棉花實播面積也在大幅下降。今年5月下旬,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就棉花實播面積展開全國范圍專項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長江中下游棉區實播面積為368.6萬畝,同比減少121.9萬畝,減幅24.9%。

              盡管洪澇災害會對長江棉區棉花生長帶來一定影響,比如,受陰雨天氣影響,棉區光照較少,枯黃萎病有所加重,局部地區受持續強降雨影響,棉田遭受濕漬和洪澇災害,但從全國棉花生產整體來看,影響仍然有限。

              至于占中國棉花產量80%以上的新疆棉區,馬雄風稱,雖然7~8月暴發疫情,但此時正值棉花花鈴期,除需及時澆水施肥等管理措施外,田間管理工作較少,對整體生產并未造成重大影響。目前,疫情也基本控制,預計9月底至10月份的棉花收獲和運輸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同樣受疫情影響,我國原棉進口的主要來源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印度,棉花產業則受到較大沖擊,難以預測其對外出口政策。在這種情況下,馬雄風建議,中國應該更加關注并加強做好國內棉花生產的相關工作,同時,更需要提前做好規劃,加強與國際上其他主要產棉區的合作,拓寬原棉進口渠道。

              中國種植轉基因棉花近30年

              2019年10月27日,新疆阿瓦提縣新疆魯泰豐收棉業有限責任公司工人在棉花加工廠工作。新華社圖。

              轉基因技術的應用,在國家農業安全中起到過非常重大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轉基因棉花在中國的種植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開頭。

              彼時,棉花對中國來說,屬于戰略物資,中國四分之一外匯收入來自于以棉花為原料的紡織品及其相關產業,全國有近3億農民以種植棉花為重要收入來源。然而,1992年國內棉鈴蟲災害大面積暴發,持續時間之長、殃及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在“棉花大省”河北,皮棉130斤的畝產量,當年僅剩下零頭。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外種業公司研發的轉基因抗蟲棉品種乘機迅速占領中國市場,一方面讓中方出巨資購買其轉基因抗蟲棉品種使用權,另一方面加緊布局,在我國棉花主產省份成立棉花種子公司,進而壟斷性銷售其擁有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種子。當時,國外轉基因抗蟲棉品種已經占據我國市場95%以上的份額。于是,中國棉花種業遭受棉鈴蟲災害和國外轉基因抗蟲棉占領市場的夾擊。

              馬雄風稱,在當時農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全國開始協同攻關用現代基因育種技術開發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棉花新品種。于是,中國技術團隊多方協作的“中棉所41”也就應運而生。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負責研發抗蟲基因,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負責建立規?;D基因平臺將抗蟲基因導入棉花,培育出抗蟲棉種新品系。此外,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創制的轉基因新材料免費發放給全國棉花科研單位,基于“中棉所41”,中國科研人員育出的棉花品種達100個以上。這使得中國自主基因技術選育的抗蟲棉品種競爭大大增強,穩穩占據了抗蟲棉國內市場的絕對優勢。國產轉基因抗蟲棉的誕生,拯救了中國棉花種業。目前,中國轉基因棉花市場已全面實現國產化。國內選育的中棉所系列、魯棉研系列和農大棉系列等先后獲多項國家級獎勵。

              相對于傳統育種,現代基因技術育種是一種更精確更高效并且不斷發展的技術,例如近年發展起來的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獲得目標性狀更穩定的產品,這些新技術具有傳統育種所不具備的優勢,必將在解決棉花品質、產量和抗逆性等問題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時至今日,轉基因抗蟲棉在中國已經大面積種植近30年。

              馬雄風表示,轉基因棉花生物安全評價的研究,從轉基因棉花品種培育初始階段就一直在同步推進,而且采用的標準與美國一致。目前,黃河流域棉區種植的商業化棉花品種基本上都是轉基因棉花品種,而所有的這些品種都是經過嚴格的評價審定后才開始推廣應用的。此外,即使轉基因棉花通過評價合法種植以后,仍有相關的專業安全評價團隊圍繞轉基因棉花種植后的田間生態系統,如生物多樣性、抗蟲性、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生存競爭能力、基因漂移等開展全面監控和研究,所有數據證實轉基因棉花種植是不存在安全問題的。

              “良種+良法”提高棉花品質

              盡管中國種植轉基因抗蟲棉已經近30年,但這期間沒有積極跟進研發,品種仍然停留在第一代產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云波曾經在2015年受邀到阿根廷參觀交流,他對阿根廷種植轉基因抗蟲棉的感觸頗深。他說,阿根廷已經在做第三代試驗,第三代轉基因抗蟲棉不僅能抗鱗翅目害蟲,還能抗鞘翅目害蟲,而且還加抗除草劑基因,這很值得國內關注。

              之所以國內科研機構沒有奮起直追國際前沿,羅云波認為,行業發展的驅動力下降是客觀因素,因為紡織行業“出口賺外匯”的地位今非昔比。當然,還有一部分原因正是國內一直存在反對轉基因的輿論。

              不過,在馬雄風看來,這20多年來,雖然中國使用的轉基因抗蟲棉仍然是第一代產品,但其抗蟲性仍然符合生產需求,而且轉基因抗蟲棉的綜合性狀,如產量水平和纖維品質性狀等較初期產品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整體符合目前國內棉花產業需求。目前,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少有的擁有轉基因棉花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之一,其他國家使用的轉基因品種以美國為主。此外,根據生產方式和產業發展的需求,國際上確實儲備了一些新興的轉基因棉花品種,但在中國轉基因重大專項等項目的支持下,國內科學界也圍繞轉基因抗除草劑棉花、轉基因優質棉花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望在近幾年培育出新的轉基因棉花新品系。

              他說,中國與國際前沿科技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是轉基因產品的形成是伴隨著漫長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同步進行的,而在安全評價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巨額財力。國外轉基因棉花品種往往都是跨國種業公司根據商業價值通過一體化布局形成的。反觀國內,轉基因棉花研發主力軍仍然是相應的科研機構,其研發經費主要來自于財政經費,而且大部分經費主要用于轉基因材料創制和新品種培育等方面,難以承擔安全評價所需的巨額投入。

              盡管轉基因棉花內在性狀并未退化,仍能較好控制鱗翅目害蟲,但我國棉花品質下降也是事實。馬雄風解釋稱,主要是一些外在因素,比如內地棉區及新疆南疆少數民族棉區主要是小農經濟,生產規模小加之棉花生產品種多亂雜,棉花品質一致性差;再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升,新疆棉區機采棉發展迅速,“農機農藝”不配套等。

              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央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來,新疆棉區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點就是提高棉花品質。他說,高品質棉花生產的關鍵是優良品種配套合理栽培技術,即“良種+良法”。因此,中國棉花產業應加強高品質棉品種配套生產管理“技術包”的集成,按照“良種+良法+訂單生產+規模化種植”的模式,探索從種植環節入手,合力打造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力推生產環節“種水肥藥械”一體化,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棉農比較效益。同時,促進殘膜、“三絲”等有害雜物的有效控制,提高清潔度,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和省工節本、提質增效和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同時配合轉基因研發進度的推進,那么中國棉花產業在未來滿足自給需求的同時,也將進一步提升國際競爭力。(作者:邵海鵬)

              ?

              責任編輯:

              標簽: 棉花產業安全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