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汽車半年生產500多輛新能源車 應收賬款急劇增加
1月25日,大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大運汽車”)完成了首發上市的第二輪問詢,并更新披露了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而新能源汽車擴產必要性等問題仍受到監管的重點關注。
根據募資投向來看,作為商用卡車整車制造細分市場民營企業龍頭,大運汽車此次擬募資51.67億元,其中涉及重中輕卡生產的募投項目總額約為21.7億元,而新能源車的擴建項目達到25.3億元。
不過,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潮退去,大運汽車的短板也開始顯現。依賴補貼收入美化業績顯然已不再適用當下。面對營運能力下降、業績下滑等問題的大運汽車急需另尋他路。
凈利潤下滑近五成
在商用車整車制造市場尤其重卡市場,大運汽車仍有一席之地。近年來,雖有一汽解放、東風集團等一眾強敵,但大運重卡市場份額一直維持在2%-3%左右,成為少數位居市場前十的民營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大運汽車采取的經銷模式為每個省份選定一個或幾個總代理商進行經銷。相比其他商用車龍頭企業而言,經銷商銷售占比較大且較為集中。大運汽車對第一大客戶建運銷售及其關聯方銷售額占當期營收比重近年均維持在約30%的高位;2017年—2020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戶占銷售總額的比例分別為40.56%、43.76%和 44.19%和 40.36%。
此外,就業績表現來看,2019年大運汽車營收和凈利潤均滑坡明顯。2017年—2019年,大運汽車營業收入分別為88.42億元、102億元和96.76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5.48億元、6.48億元和4.5億元。
這樣的業績下滑一直持續到了去年。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大運汽車實現營業收入為71.29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1.61億元,同比下降近五成。
大運汽車在招股書中解釋稱:“2020 年1月1日起,公司實施新收入準則,對于新能源商用車的收入確認時點會產生一定影響。具體體現為公司截至2019年末尚未確認收入但是已經發出的新能源商用車所對應收入金額10.21億元,由于按照新收入準則要求需在發出時點確認收入,因此該等金額將無法在后續年度確認。”
《投資者網》就如何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場占有率等問題向大運汽車求證,對方表示“正在處理”,但未明確回復。
應收賬款急劇增加
盡管營收增速下滑,但大運汽車應收賬款余額卻不斷增加并且占比越來越高。
2017年—2020年6月末,應收賬款余額分別為15.7億元、36.15億元、38.85億元和41.1億元,占收入比重分別為17.79%、35.44%、40.15%和83.29%。與此同時,報告期內大運汽車應收賬款周轉率已從7.68次/年降至1.31次/年。
對于應收賬款的大幅提高,大運汽車表示,主要為應收客戶賬款和新能源車輛業務應收政府補貼款。未來,客戶財務狀況及新能源汽車政府補貼發放政策等變化,均有可能導致壞賬損失從而使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將受到不利影響。
過去幾年受到新能源汽車補貼誘惑,各家車企紛紛將目標投向新能源車賽道,其中不乏渾水摸魚之輩。隨著補貼熱潮退去,各車企的真實實力也暴露出來。
2016年,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東風,大運汽車開始新能源商用車的生產和銷售。但大運汽車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布局卻讓人摸不著頭腦。就生產量來看,2018年以前以生產新能源客車和物流車為主,而2018年后新能源乘用車則占主要地位。
招股書顯示,大運汽車新能源物流車生產量從2017年的7915輛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5輛,新能源客車生產量從447輛降為0,而新能源乘用車從0提至530輛。
新能源汽車(分產品)產銷量情況
資料來源:招股書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變化,大運汽車在招股書中解釋稱:“2018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銷數量顯著減少,主要系前期補貼資金占用較大,公司應收補貼款及尚未確認應收的補貼款較大金額未回款所致。”
根據2016年底我國出臺的文件規定,非個人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3萬公里才能申請補貼(2018 年修改為2萬公里)。大運汽車也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生產新能源商用車銷售給非個人用戶,隨著后續出售新能源汽車行駛里程陸續達到國家補貼發放標準以及相應補貼資金回籠后,公司新能源汽車業務產銷將有所恢復。
擴產新能源汽車謀出路
此次募投項目中,新能源汽車擴產項目也頗受重視。據了解,新能源汽車擴建項目完成后,大運將形成年產2萬輛純電動輕型客車(指MPV)和10萬輛多用途乘用車的產能。
就產能利用率來看,大運汽車現有產能利用并不充分。2017年—2020年1-6月,大運汽車新能源汽車產能利用率分別為84.78%、11.73%、2.82%和11.24%。
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大運汽車的新能源乘用車營業收入分別為505.98萬元和2771.64萬元,占比分別為0.05%和0.56%。去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業務毛利率為-20%,仍未見起色。
對此,大運汽車招股書表示:“由于公司產能規模爬坡需要一定時間,且公司銷量提升過程中由于處于渠道拓展階段,新能源乘用車單價無法完全覆蓋新能源乘用車全部成本費用,將使得未來2-3年可能會持續虧損,并且短期內虧損有可能擴大,存在持續虧損的風險。”
擴產新能源乘用車是否會為大運汽車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還是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已酣戰已久。無論是理想、威馬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還是吉利、東風集團等資深的老牌車企都將是強敵,對于在乘用車領域較為陌生的大運汽車來說,要想站穩腳跟似乎并不容易。
在廝殺如此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大運汽車還需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投資者網》就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及擴產計劃等相關問題向大運汽車求證,并未獲得回復。
雖然有在重卡市場的優勢加持,但大運汽車要面對的困難不少。依賴補貼收入支撐業績顯然不再適用當下,業績滑坡的大運汽車急需另尋他路。此番大運汽車能否順利在資本市場上亮相仍有待觀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