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產業 > > 正文

              廣州為何發展新型儲能?有何“底牌”?

              來源:搜狐新聞 時間:2023-08-22 14:14:13

              日前,廣州市人民政府官網公布了《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廣州提出力爭全市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到2025年達到600億元以上,到2027年達到1000億元以上。


              (相關資料圖)

              據初步統計,2022年廣州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約150億元。這意味著,廣州要達成千億目標,需要在未來5年內實現從百億到千億的跨越。

              廣州為何發展新型儲能?有何“底牌”?接下來又將如何出招?

              “萬億”藍海,未來可期

              廣州選中新型儲能產業,首先是看中其前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l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其中,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l展階段,將催生多大的市場“蛋糕”?

              業內的預測是,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萬億元以上。所以,很多人也稱2023年是新型儲能爆發元年。所謂元年,意味著一個轉折。厚積薄發多年,社會各界都看好新型儲能產業將迎來一個“井噴式”發展時期。

              面對這片“萬億級”藍海,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

              廣東正是出先手的省份。截至2022年底,廣東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排在全國第三位,僅次于山東和寧夏。今年,廣東也持續“加碼”,如《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

              看中新型儲能產業的前景,廣州也看中該產業與自身產業基礎的匹配度。

              先看重要性。廣州提出“制造業立市”,電力是工業的“心臟”,而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新型電力系統和能源產供儲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也是催生能源新業態、搶占產業發展戰略高地的重要著力點。

              簡單來說,儲能可以比作一個“超級充電寶”,為電力系統運行提供調峰調頻等輔助服務,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幾乎繞不開新型儲能。舉個例子,我國出口“新三樣”——鋰離子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太陽能電池,就與新型儲能產業息息相關。

              再看產業基礎,廣州本就是華南地區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而新型儲能制造基礎更是扎實。廣州在與新型儲能密切相關的能源電力、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領域,具有堅實的產業基礎,汽車、電力熱力等工業集群產值超千億元。

              行業有前景,自身有潛力,新型儲能產業對廣州自然是優選。

              全國競逐,“儲”力突圍

              看中新型儲能產業這片“萬億級”藍海的,顯然不只是廣州。

              目前,全國已有二十多個省市區出臺了要求新能源配置儲能的相關政策。就以廣東為例,今年3月以來就先后出臺《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產品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廣東省新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實施方案》《廣東省促進新型儲能電站發展若干措施》等,足見其重視程度。

              聚焦到城市競逐,可謂是激戰正酣。

              先看“頭部玩家”,一線城市動作連連,比如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就宣布在上海新建儲能超級工廠。二線城市也爭先恐后,比如常州、長沙、寧德等地都紛紛發布儲能產業支持政策。三四線城市也期望“彎道超車”,比如有著資源優勢的宜賓就獲授了“中國儲能產業新高地”稱號。

              即便把范圍從全國縮小到全省,目前深圳、佛山、惠州等兄弟城市也你追我趕、動作頻頻。廣東明確提出,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為重點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肇慶、江門、珠海、中山為重點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

              面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激烈競爭,廣州也有著自己的優勢和底氣。工信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旗下的賽迪顧問發布的“2022新型儲能十大城市/園區研究報告”顯示,廣州入圍十大城市,廣州經開區成為十大園區之一。

              除了新型儲能制造基礎扎實,廣州新型儲能項目也加快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廣州在建新型儲能項目11個、總投資近400億元,達產后產值可超千億元。

              這也是廣州完成千億目標的“基本盤”。其中,大家熟知的就有因湃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項目、巨灣技研儲能器件與系統總部基地、孚能科技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以及智光變流技術產業化二期項目等。

              此外,廣州作為用電負荷中心,新型儲能應用場景豐富。比如,從用戶側看,廣州市工商業發達,新型儲能電站可作為園區和工業企業的電源補充,同時可與新能源汽車充電站結合,發展儲充一體化項目。目前,廣州在運營的儲能電站共計36個,總功率超過133兆瓦。

              拼政策、拼項目、拼產業鏈……廣州正多管齊下,“儲”力突圍。

              人有我優,勢在必行

              市場“蛋糕”夠大,產業基礎也夠好,廣州發展新型儲能產業可以說具有優勢。但將優勢變勝勢,還需進一步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競爭優勢,突出重圍。

              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這一過程中,如果能在成本、安全性上擁有絕對優勢的技術,就能一馬當先,這亟需新型儲能關鍵核心技術上的突破。

              同時,盡管各種新型儲能項目遍地開花,但目前我國新型儲能應用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為主。其實,新型儲能是個范稱,一般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儲能技術,包括新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飛輪、壓縮空氣、氫(氨)儲能、熱(冷)儲能等。在鋰離子電池技術外,還有廣闊且充足的發展空間。

              “在氫儲能領域,我們建成國內首個基于固態儲氫技術的電網側儲能型加氫站——南沙小虎島電氫站?!蹦戏诫娋W廣東廣州供電局副總經理蘇志鵬表示,該項目實現了“綠電”與“綠氫”靈活轉換,對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制氫具有里程碑意義。

              “廣州將按照‘強化既有優勢、創造先發優勢、儲備前沿優勢’的思路,強化鋰離子電池領域技術優勢,努力攻克氫能、鈉離子電池等關鍵技術。”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孫翔說,廣州將在多級賽道持續發力,搶占核心技術制高點。

              在創新平臺上,廣州建有國家級、省級各類儲能創新平臺41個,支持中科院廣州能源所、華南理工大學等大院大所在分布式儲能、風電控制、先進儲能材料等領域建設工程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強化源頭創新供給能力。

              創新在技術上,也體現在體制機制上。比如,全國首家國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的廣州儲能集團引人注目。

              今年7月,廣州產投集團聯合廣州發展、廣州工控、廣州地鐵設計院、鵬輝能源、智光電氣等產業集團和上市公司注冊成立了廣州儲能集團,注冊資本20億元,打造儲能產業“鏈主”企業。廣州儲能集團重點開展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新能源、股權投資、科技研發等五大業務,從誕生之初便在儲能技術和領域上“多條腿走路”,其探索的新路令人期待。

              在應用上,廣州市場廣闊。結合廣州市擁有豐富且龐大的儲能應用市場、發展潛力巨大的特點,《實施意見》明確通過拓展更多應用場景推動產業發展、擴大產業發展空間。未來,在電力、交通、工商業等領域都將廣泛應用。

              在新型儲能產業達成千億目標,廣州勢在必行。

              發布人:caoyang

              關注索比儲能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行業資訊!

              關鍵詞:【廣州】【新型儲能】【儲能市場】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