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這個排行榜,地產人看完都大跌眼鏡

              來源:和訊房產明源地產研究院 時間:2022-02-09 10:45:32

              2021年,地產50強中,誰家項目賣得最貴?誰家項目賣得最便宜?明源君猜很多人會猜錯答案。

              下面我們就來揭曉答案:

              地產10強中,銷售均價最高的是綠城,它旗下樓盤的銷售均價接近2.3萬元/平米,緊隨其后的是招商蛇口(001979)和金地集團(600383),單價差不多都在2.1萬元/平米。

              注:根據克而瑞研究發布的《2021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排行榜》整理出來的銷售均價數據,采用了榜單中的操盤金額及操盤面積進行計算。

              地產30強中,銷售均價最高的是濱江集團(002244),接近4.9萬元/平米,這個價格差不多是其他房企兩倍了。其次是華發股份(600325),均價也超過了2.62萬/平米,融信集團單價則在2.2萬/平左右。

              地產50強,依然是濱江的銷售均價最高,其次是仁恒,銷售均價達到3.2萬/平。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地產銷售金額TOP50房企中,銷售均價超過3萬的房企只有濱江和仁恒兩家, 排在第三的是首開股份(600376),達到了2.91萬元/平米,也是相當高的價格了。

              而銷售均價達到20000元/㎡及以上的僅有9家房企,分別為:首開股份、越秀地產、華發股份、融信集團、綠城、招商蛇口、金茂、金地、建發地產。有意思的是,這些房企中,大部分是國企。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些房企的項目能賣這么貴?為什么有些房企卻賣那么便宜?明源君認為,房企銷售均價差別大,主要基于以下幾個原因。

              城市布局不同

              高房價地區項目多,單價必然高

              不同房企的銷售均價差異,首先是由城市布局不同造成的,如果房企布局集中在房價更高的一二線城市,那么銷售單價必然會更高。

              比如濱江,去年操盤金額1478.4億元,其中杭州業績就達到了663.95億元,45%的業績由杭州貢獻,杭州房價是很多三四線的幾倍,很容易拉大均值。

              而且濱江主要布局“三省一市”,即浙江、江蘇、廣東和上海,這幾個區域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濱江項目集中在這些高房價的地區,整體銷售均價肯定會比同行高。

              仁恒布局基本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天津、成都武漢山東等經濟更好的地區。

              再看銷售均價超過2萬元/平的房企,首開股份除了大本營北京,同樣聚焦一二線城市,越秀、華發、招商等、金地、建發等房企布局也以一二線城市及周邊為主。

              相比之下,很多標桿房企像碧桂園、恒大,大部分市場都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受制于所在區域經濟欠發達,房價比較低,整體銷售均價自然也被拉低了。

              不過,很多地產人可能對融創、金茂的銷售均價沒超過2萬感到意外,因為這兩家房企也是妥妥的業內產品標桿。

              明源君認為,這兩家標桿房企銷售均價下降,很大原因在于他們市場下沉,比如更多布局三線城市,比如融創收購了大量的文旅項目。

              1月初時,克而瑞發布了《2021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項目銷售TOP100排行榜》。從榜單上看,排行前十的項目,除了蘭州恒大文化旅游城,其他九個項目全部都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單盤銷售全部超過百億。

              比如華潤在深圳的項目華潤城,單盤就賣了200.5億,項目單價13.1萬元/平米,可見房價差距之大。

              不過,令人扎心的一個真相是,賣得貴,并不代表著利潤高。以杭州為例,雖然房價高,但是拿地成本也高,反而利潤空間比較小。

              去年,濱江董事長戚金興在回答投資者問時就坦誠說道:在濱江團隊精干高效管理下,公司融資能力強,融資成本低,品牌影響大,在這樣的狀況下,努力做到1~2%的凈利潤水平。

              這也從側面說明,熱點一二線城市的高單價里,大部分都是拿地成本。

              某房企高管告訴明源君,他們在上海一個10億左右的日光盤,算下來利潤只有5個點。

              相反,很多房企不重視的某三線市場,他們的項目利潤卻非常高。核心原因在于地價便宜,加上這兩年房價上漲,政府政策友好,利潤空間巨大。

              他表示,他們在該城市曾經有兩個項目,光是稅金,政府就退了3個億,利潤最高的項目,能達到50%。

              產品定位差異

              專注做高端項目,能賣得更貴

              除了城市布局,造成房企銷售單價差異的另一個原因是產品定位差異。

              像濱江、仁恒、綠城、首開、招商等房企,都很擅長做中高端項目,他們拿地敢拿核心地段項目,做產品敢于做豪宅項目。

              他們走的是精品路線,專注做中高端項目,有些房企一年可能做幾十個甚至幾十個項目,有些房企一年做幾百個項目,基數更大,均價也容易被拉低了。

              當然,走精品路線聽起來好像也挺容易,但實際則對房企綜合能力要求很高。

              首先,資金實力要強大。中高端項目一般地價都不便宜,拿地王可能都是常有的事情,如果沒有一定資金實力,根本不敢拿。

              第二,對城市對區域要有足夠的預判能力。如果進錯了城市或者選錯了區域,做出好產品沒人欣賞每人買單,那企業經營就會有問題。

              第三,產品力強大,這個就不用說了,中高端項目面向的客戶都有豐富的置業經驗,產品做得不夠好,客戶不可能會買單。

              在行業內,能同時符合這幾條要求的房企不算太多。但真的做到了,就會帶來很強的品牌效應。

              像濱江、仁恒等在大本營品牌效應都很強,濱江在杭州,仁恒在上海都擁有一大批忠實擁躉,產品不愁銷路。更重要的是,濱江和仁恒都是業內公認的高品質房企。

              比如限價搖號的項目,濱江經常能做到1:20,遠高于周邊項目的1:5的比例,在非限價區域,在周邊項目滯銷的情況下,濱江的項目經常溢價20%,還能秒光。

              仁恒更不用說了,業內圈粉無數,很多業內人士都購買了仁恒的房子。

              據克而瑞統計,去年有差不多8成房企未完成全年銷售目標,但綠城、華潤、招商、金地、建發、濱江等都超額完成了目標,實現了比較高的業績,而他們的銷售單價都在2萬元/平米以上,高出其他房企不少。

              例如濱江2021年的操盤金額排名22名,相比去年提升了9名。

              不得不說,當行業回歸理性,市場一定會獎勵那些認真做產品的房企。

              除了濱江和仁恒,像融創、金茂、綠城、首開、招商、建發等等,其實同樣屬于這類中高端玩家。

              只不過,融創、金茂、綠城等房企除了做中高端產品,近兩年也開始順應市場主流需求,提升剛需產品占比,這樣一來,他們的產品更全面了。但剛需產品占比提升了,銷售均價也會隨之下降。

              戰略不同

              追求高利潤,不會輕易降價

              除了城市布局和產品定位不同,不同房企戰略不同,對利潤追求不同,也會影響到項目銷售均價。

              高周轉房企更看重去化速度,一旦項目去化速度低于預期,可能就會降價促銷,以價換量,以加快項目去化速度。

              比如去年很多房企為了回血,紛紛加大了促銷力度,有些房企推出75折,有些房企推出6折優惠,甚至有些房企特價房能去到5折銷售,實在太拼了。

              慢周轉房企更看重項目利潤收益,更追求項目品質,他們寧愿去化慢一點,也不愿意降價銷售。

              雙方戰略不同,最終也導致了項目銷售均價的差異。

              小結

              當然,除了以上原因,還有很多因素影響銷售均價,比如供貨節奏不同、布局調整、限價政策影響等等,都會導致銷售均價指標的波動。

              事實上,很多房企根本不重視也不在意銷售均價指標。在他們看來,房企銷售業績排行榜上的排名對他們更有意義。曾經有房企高管透露,他們公司每年都拿一千多萬元經費用于購買名次,像去年公司業績雖然很糟糕,但排名還穩在往年的位置,事實上,公司真實的銷售業績,可能只有排行榜上的一半左右。

              但今時不同往日,現在地產人都認識到,大不等于強,排名靠前不等于安全,隨著未來大家對產品越來越重視,相信這樣的榜單也會引起大家的關注,明年我們再來盤點。

              責任編輯:

              標簽: 大跌眼鏡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