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預言2022:澎湃的地產故事要結束了?

              來源:一點財經微信號 時間:2022-02-10 21:21:47

              對于地產人而言,2021年如同一場噩夢:市場逐漸冷了,房子不好賣了,年終獎領不到了……那么,2022年將會怎樣呢?

              多數調研報告的判斷都有著相同指向:2022年“房住不炒”的主旋律不變,各地密集調控的趨勢不變,流動性緊縮的現狀不變……這些外力哪個都無法撼動,剩下的“軟柿子”只有房企自己。

              也許多年以后,會有一些房企,凡爾賽地調侃“真不希望再經歷一次2022”;會有一些房企,遺憾地宣告“那曾經是我最后的青春”……這些房企有哪些呢?

              一點·地產組透過五家企業或哭、或笑、或隨著大勢左右隨波逐流的命運走向,展望即將到來的2022年。

              萬科A:甜蜜的煩惱

              健康指數:★★★★☆

              風險指數:★☆☆☆☆

              潛力指數:★★★☆☆

              同類企業:碧桂園、龍湖集團等

              若問地產圈子里最讓人羨慕的房企,非萬科(000002.SZ)莫屬。

              整個2021年,萬科6277.8億元的合同銷售金額與3807.8萬平方米的面積,分別下降10.85%與18.42%,可是行業地位仍然穩定在前四之列;2021年上半年,“三條紅線”還是能全部過關(剔除預收款后資產負債率69.8%,凈負債率20.2%,現金短債比2.32)。這讓萬科的日子過得云淡風輕,逍遙自在。

              不過享受生活從來不是萬科的愛好。想想在2018年,行業上行時高喊著“活下去”,總要找些事做才好。當然,口袋不缺錢,做什么都有底氣。

              目前,地產行業仍處于震蕩期,眾多房企開始安排促銷活動。眾多曾經的“地王”,奇貨可居的財寶,現在不過是貨架上的商品,唯一的區別只是折扣力度。萬科是市場中為數不多持幣待購的民企。

              口袋有錢,不過要不要開啟“買買買”模式,這是個問題。按照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2021年1-10月,萬科拿地金額達到1304億元,位居行業榜首,累計拿地1478萬平方米。搶了“兩集中”供地期間的高價地,本來需要時間消化;如今眾多高質低價資源入市,這熱鬧還要不要繼續湊?

              如果狠下心來,不去增加地產的負擔,物業板塊要不要關注一下?要知道碧桂園(02007.HK)、華潤萬象生活(01209.HK)、金科股份(000656)(000656.HK)這些老對手,都在大手筆收購物管資產;旗下物業板塊萬物云最大的動作是與陽光智博置換股權,交易還要追述到2021年8月。

              手里有了錢,好東西就在身邊,碰到行業大調整送來紅利的機會,確實應該好好珍惜;可是從來貪婪是魔鬼,海航、萬達、中國恒大(03333.HK)……這里有太多的前車之鑒。

              某種程度上,行業中的龍頭企業,以及沒有債務壓力的央企與國企,都會遇到相同的情況。相信錢肯定要花出去,只是何時動手、買什么、花多少,這些問題必須想清楚。

              當然,這是田蜜的煩惱,誰不想有這煩惱呢?

              濱江集團:利潤低到1%也能發獎

              健康指數:★★★★☆

              風險指數:★★★☆☆

              潛力指數:★☆☆☆☆

              同類企業:彰泰地產、時代中國

              回顧這一年,有些反差總讓人覺得可笑:那些口中說著“沒有風險”、“債務結清”、“不會欠錢”,喜歡報平安的房企,到頭來總是被打臉,比如新力控股集團(02103.HK)、佳兆業集團(01638.HK)、世茂集團(0813.HK);也有些帶著哭腔兒,無奈賺不到錢的房企,到了年底關鍵時刻總是出圈兒,比如濱江(002244.SZ)。

              “濱江團隊精干高效管理下,公司融資能力強、融資成本低、品牌影響大,在這樣的狀況下,努力做到1%-2%的凈利潤水平?!闭l都知道,土地高溢價率會擠壓房企的利潤空間,可是只有濱江在線上說明會上叫了苦。畢竟為了增加土儲,濱江確實沒少花錢。

              結果到了年末,流動性穩定、業績上乘的房企中,濱江位列其中。公開數據顯示,濱江合約銷售額1691億元,同比增長24%,目標完成率達113%,與綠城中國(03900.HK)同居行業首位。

              年底喝著成立三十周年的喜慶,員工還收獲7天帶薪年假、發放3-5萬元/人消費券的安排。一個不小心,在其他房企啟動規模裁員的時候,濱江成了“別人家的房企”。

              反思濱江的故事,真的要感嘆時代的力量:一年前一點·大周期組曾在《戚金興的“出圈之痛”與濱江集團(002244)的“畫地為牢”》有觀點:長這么大都不愿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好不容易走出去深圳一次落得一身傷痕,這樣的濱江不值錢。

              可正是這樣的羞怯與保守,有效隔離了外在的風吹雨打。沒見到濱江扛起債務杠桿吞食天地,沒聽說戚金興腦洞大開瘋狂多元化,濱江還是那個濱江。

              能在1-2%利潤基礎上給員工發放紅利,證明戚金興非常懂得知難而退的智慧。因此在2022年行業調整繼續深化的時候,保守還是主旋律。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西部地區,準備賣資產換錢的房企不在少數,可是排隊的買家里,一定很難見到濱江的影子。

              同樣的情況,也見于時代中國控股(01233.HK)、彰泰地產身上。不折騰,荒煙蔓草的年月,你就是亂世之主;至于這樣安穩的日子能過多久,就看行業調整到什么時候。

              新力控股集團:快槍手的悲劇

              健康指數:☆☆☆☆☆

              風險指數:★★★★★

              潛力指數:☆☆☆☆☆

              同類企業:實地集團

              這一年,有些企業暴雷,卻總覺得故事還有得講,恒大的汽車、佳兆業的舊改、世茂的香港資產……可是有些企業,雷爆了,就是真爆了,最有代表性的還是新力。

              2021年8月,關于公司老總張園林的各種言論喧囂塵上,被綁架、被勒索、被消失……指望公司出自救?別想了,各式桃色謠言,同樣讓他們自顧無暇,全亂了,一切全亂了。這家公司到底怎么了?沒人知道。被神秘色彩籠罩下的新力,總是讓人看不清、摸不透。

              到9月,傳言被現實點破,張園林的沉默還是被現實打破。外債終究要還的,投資人終究要面對的,沒辦法。即便如此,那層神秘的面紗還是沒有褪去,被卡主的新力是階段性的流動性困難,還是徹底資不抵債,老板不說,沒人知道。

              沒過幾日,新力的故事再次泯然眾人。偶然會有“張園林處置資產”,或“新力向龍湖出售物業資產”的消息,可是之后就是安靜,再不會有誰聽到關于他們的任何消息。似乎眼前這個時代,張園林和他身后的新力都沒有來過。

              其實一切本不應該這樣。畢竟在所謂的房企“后浪”中,新力這朵浪花確實很大:2010年成立,不到10年光景就能在聯交所上市;上市時候,年輕的掌舵人張園林不過43歲;上市后的第二年,合約銷售額就能跨越千億大門……出手迅捷,正中目標,這家公司有快槍手的潛質。

              不過2021年后,錢突然還不上了,新力被命運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沒有一點還手之力,隨后公司與個人,迅速淡出整個行業。葉落還能留個影子,他們卻什么都沒來得及留下,失去了想象空間。

              想來也不奇怪。像張量這樣有個富力地產(02777.HK)的老爹,一路護佑到現在,年輕力壯的實地地產還是沒能逃離殘酷現實的打壓,何況新力呢?

              無論張園林還是張量,他們跑得太快了,幾乎迅雷不及掩耳地成長起來??墒悄菍嵲谔炝耍斓届`魂還撐不住一副拔苗助長的軀體。悲劇還是來了,能怪誰呢?

              陽光城:人心散了

              健康指數:★★☆☆☆

              風險指數:★★★★☆

              潛力指數:★☆☆☆☆

              同類企業:中梁控股、富力地產、榮盛發展(002146)

              某種意義上,陽光城(000671)(000671.HK)行走在另一種極端。自打理財暴雷以后,關于這家企業的消息一直沒有停過。

              一點·大周期組曾在《2021房企六大“倒霉蛋”》中有過介紹,一份不期而遇的糟糕業績報告,掀翻了陽光城與泰康人壽之間友誼的小船。再三反對之后,董事會中泰康系高層陳奕倫最終選擇離開是非之地,絲毫不顧及當初戰投成本到底有多高。

              見勢不妙,曾經的執行董事長朱榮斌也選擇離席。陽光城給他足夠的尊重與施展空間,也曾書寫個人職場履歷中成功的一頁,否則寥寥數言的臨別留言也不會如此深刻??墒撬€是要走,割了股權投資的肉也要走。

              前不久,董事會成員華夏人壽同樣遞交辭呈,董事仲長昊也離開了陽光城。華夏系持股僅有2.61%,對比泰康系確實不算高;可畢竟是大股東之一,風向標作用還在。人走后輿論又是一片嘩然。

              若是裁員,也就忍了。在行業上行的時代員工是磚頭,壘起來是一棟賞心悅目的房子;現在風險高了,把墻推倒就行了??墒嵌聲蓡T不是,他們莫不是帶資進場,身后閃亮著投資人的眼光。從來磚頭都是按需索取,投資人多是追著求來。

              現在人走茶涼,大勢就沒了。賣掉興業銀行(601166)的股權,甩開一切外界的虛名,準備回到陽光城帶頭大哥崗位的林騰蛟,看到這場景心中是何等凄涼。

              就好像退休司機準備放棄半隱居生活,毅然決然走進駕駛艙,奈何整車已經處于半報廢狀態,上路都難;加油工、清潔員、維修員等重要角色都已辭職,這條通往希望的公交線路還怎么運營?讓老司機下車推嗎?

              人散了,再熱鬧不過是折騰,故事還是會歸于平淡。

              中國恒大:希望總要干出來

              健康指數:★☆☆☆☆

              風險指數:★★★★☆

              潛力指數:★★★★☆

              同類企業:佳兆業集團、世茂集團

              在所有暴雷房企中,哪個最能讓你看到希望?或許還是恒大(03333.HK)、佳兆業集團以及世茂集團這樣的老牌房企。

              如此論調被提出來的時候,已經貽笑大方。畢竟對恒大而言,有限的交付能力與高企的債務壓力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落差。僅以目前恒大的運營能力減退與不斷累加的短債風險,揶揄看空恒大已經成為絕對正確的事情。

              那么看好未來的恒大是反智的行為嗎?也不一定。

              發展至今,恒大確實因為盲目多元化,造成了很多問題,尤其難以消化債務壓力。不過需要明確的是,消解債務壓力的正確姿勢是什么。是讓高企的債務徹底清零嗎?當然不是,而是要將風險降低到可控范圍內。

              2020年,所謂的健康房企,需要符合“三條紅線”的標準——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低于70%、凈負債率低于100%、現金短債比大于1;2021年,所謂的健康房企,必須具備足夠充分的流動性空間。無論哪樣,都是給債務劃定安全線,而不是完全出清。

              至于化解債務的路徑,還是要持續不斷提升交付水平,盡可能通過健康運營提升變現能力。這要求在面對問題時,企業這臺機器可以減速甚至破損,卻不能停轉,不能對問題視而不見。有了這兩點,企業就有希望回到正軌。

              問題被曝光,許家印的口號喊得很響亮,這讓人聯想到地產大干快上、汽車在宣傳文案快速飛馳的曾經,那感覺確實不好;可是按照恒大公開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項目復工率91.7%、復工人數8.9萬人、四季度累計交樓超過5.3萬套……恒大在解決問題,而且見到了成果。

              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自棄者天棄?;蛟S現在斷言恒大必將擺脫危機尚為時過早,可是敢于面對問題,還愿意一直堅持下去的企業,希望還是有的。畢竟這么多年,家底還是在的。

              還要補充個細節:廣東省代省長王偉中作政府工作報告表示,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穩妥推進恒大集團等房地產企業債務風險化解處置。

              或許恒大的故事,注定不會這么快看到結尾。

              預言2022

              2021年結束的時候,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地產時代結束了,洶涌澎湃的地產故事結束了,結果如此嗎?

              宏觀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幾乎所有的分析,對2022年劇情的預言都是相似的:政策不變、調整不變、風險和困難也不變。當這些不變匯總到一起,一個被定型的故事已經被寫出來了——一部分輕松悠閑,活在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一部分晦暗慘淡,在生死邊緣掙扎試探。

              也許當我們站在2022年的末端,打開這一年的回憶錄,看到關于地產的故事,不是收購擊穿了全行業的最低價,就是迫于債務壓力只能躺平,將是一個多么無聊的結局。一個行業的走向成了沒有跌宕起伏的流水賬,真的太可悲了。

              不過拿起放大鏡,用微觀視角重新觀察行業,或許會有另外的故事。

              陷入麻煩的房企總要拿起割肉的刀,用身上的肉換一個活下來的希望。只是要從哪里下刀?割多少的肉?力挽狂瀾的故事會發生在誰的身上?沒有人知道。

              擺上貨架的資產,如同商場里琳瑯滿目的盲盒,誰也不知道里面裝著什么,卻總會有冤大頭將其收入囊中。哪個會最先爆炸?爆炸了會有什么效果?也沒有人知道。

              這樣看來,泥潭里的房企得到一次考驗能力和智慧的機會,不一定得到壞的結局;站在岸上的房企被迫參加一場擊鼓傳花的賭博,不一定迎來好的明天。

              在不變的故事里,我們還能看到一個可能改變的2022,這樣的明天不值得期待嗎?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一點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標簽: 行業 恒大 地產 濱江 企業 房企 HK 風險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