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集中供地這一年:個別城市底價賣地仍流拍,房企為何虧損拿地?

              來源:時代周報 時間:2022-02-21 08:53:26

              【編者按】

              2021年2月23日,集中供地政策落地,房地產行業邁入新土拍時代。自此,土地供應從以往的“零售”變成集中放量“批發”,供應規則發生巨變。

              土地供貨邏輯的改變,推動房企、城市和市場轉向。時值集中供地落地一周年之際,時代周報推出《集中供地這一年》專題,記錄集中供地下的地產行業變革。

              全國22城集中供地政策落地即將滿一年,回顧過去三輪集中供地,在市場變化與行業變革的背景下,土拍市場冰火兩重天,城市分化不斷加劇。

              據安信證券統計,2021年集中供地廣義流拍率為19.7%。其中,三個批次廣義流拍率分別為6.2%、32.8%、18.9%,平均溢價率分別為14.8%、3.6%、1.8%。

              整體溢價率持續走低的同時,城市冷熱不均現象凸顯。以第三輪集中為例,杭州熱度最高,無地塊流拍、平均溢價率為7%,35宗地中有24宗觸頂搖號,而長春、沈陽、鄭州廣義流拍率較二輪進一步上升,部分城市出現地塊多次流拍現象。

              溢價率走低,難掩盈利困局。此前,濱江集團(002244)董事長戚金興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在杭州集中供地獲取的5塊地,將努力做到1%—2%的凈利潤水平。

              一位資管公司高層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從項目經營角度看,一二線城市項目盈利薄甚至虧損,但這些城市普遍市場去化非常好,可作為現金流型項目,IRR(內部收益率)較高。

              部分城市底價賣地仍流拍

              反映土拍熱度最直觀的兩個指標,分別是溢價率和流拍率。

              從首輪土拍為例,熱點城市平均溢價率超過30%,個別核心地塊競拍超過百次,溢價率超過100%。

              具體而言,廣州為例首輪集中供地共超過60家房企報名,個別熱門地塊吸引了二三十家的房企報名。參與出讓的48宗地塊中,共有4宗達到封頂價進入搖號環節,黃埔黃陂A-6地塊更在報價30秒后即達封頂價。

              此外,重慶、廈門等一二線城市溢價率相對較高,分別為43.8%、33.4%;天津、沈陽、長沙、濟南、長春等城市首次試水就有地塊流拍,平均溢價率普遍不高。

              縱觀22城三輪集中供地出讓結果,可以發現,房地產市場表現良好的熱點城市成為開發商的必爭之地,而房地產市場相對平淡的城市流拍率較高,多宗地塊無人競價。

              據安信證券統計,沈陽、長春等較低能級的城市全年廣義流拍率較高,分別為50%、33.6%,蘇州、深圳、無錫全年廣義流拍率較低,分別為5%、2.6%、1.7%。

              從第二輪集中供地開始,各地便陸續出現流拍地塊。第二輪集中供地累計共有216宗地撤銷出讓、71宗地流拍,這些地塊之中,共有近37宗出現二次流拍。截至2021年12月31日,37宗重新出讓的地塊中有62%已成交,合肥、成都、長沙、沈陽等城市仍有部分地塊再度流拍或撤銷出讓。

              樓市溫度決定土拍熱度

              城市表現深度分化,則與房企投資布局策略相關。一位地產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房企更加關注城市層級高且地價相對便宜的城市,比如廣州、重慶、無錫等。

              各梯隊城市新房價格的表現,是房企投拓的重要風向標。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一二線城市新房市場表現優于三四線城市。2021年,一線城市新建住宅價格累計上漲2.43%,二線城市價格累計上漲2.52%,三四線代表城市價格累計上漲2.31%。

              因此,北京、廈門、杭州等熱門城市成為主流房企主要布局之地,Top100拿地金額占當地總出讓金的比重均在60%以上,長春、青島、武漢等地布局力度則相對較弱,全年拿地金額占比不足30%。

              據中指研究院數據,前50企業拿地金額TOP10城市中,3城均為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其中,杭州位列首位,北京、廣州等2個一線城市也位列前5。

              中指院預期,2022年22城集中供地中房企仍將保持審慎態度,部分財務穩健的企業把握好拿地窗口期,重點關注一線和人口資源強的二線城市。

              房企虧損拿地背后

              1月19日,寧波完成第三輪集中供地,22城集中供地落幕。土地盛宴之后,地塊盈利問題被擺上臺面。

              綠城中國管理層人士在交流會上指出,沒參與杭州土拍是因為算不過來帳,杭州周轉快,基本開盤去化率超80%,但是利潤率不到3%。多家房企針對地塊盈利空間的估算,再次引發業內關于“薄利拿地”甚至“虧損拿地”的廣泛討論。

              以杭州為例,據晨曦觀點研究院估算,杭州首批集中供地成功出讓57宗地塊,成交總金額高達1178.2億元,平均溢價率為26.05%。但由于杭州市場限價因素,本次土拍多數地塊的利潤前景并不樂觀。其中,虧損及零利潤地塊占比為64.86%,中低利潤項目占比約27.03%,中高利潤項目占比約8.11%,高利潤項目占比為0。

              “不止杭州,土拍市場越熱的城市,房企一般都要面臨高溢價,或更為嚴苛的競拍規則。例如重慶,由于未限地價,第一批集中供地整體溢價率約43%,最高溢價率達到130%。另有一些城市如北京,即使設置了地價上限,但由于轉競公租房、自持等環節,可售面積減少,拿地成本也隱形抬高?!笨硕鹬赋?,高溢價、高自持項目的盈利顯然并不樂觀。

              中信建投則以地貨比(土地成交價款與預計銷售總收入的比值)計算,認為熱點城市項目整體地貨比高,利潤率恐難如之前預期般迎來改善。

              報告顯示,第一輪集中供地中,7城平均地價/房價比分別為:長春44.3%、廣州51.4%、重慶63.6%、無錫61.5%、沈陽38.8%、杭州62.9%、北京61.5%。由此測算各城項目平均隱含毛利率分別為:長春26.9%、廣州24.0%、重慶6.7%、無錫17.4%、沈陽27.8%、杭州12.8%、北京25.8%。

              “長春、沈陽、廣州整體地貨比處于合理區間,項目隱含毛利率尚可?!敝行沤ㄍ吨赋?,但重慶、無錫、杭州地貨比高企、項目毛利率較薄,這些城市新房價格存在上漲壓力,未來銷售端限價難言放開之下,預計這些城市去化速度將有提升,但房企利潤率會繼續壓縮。

              上述資管公司高層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薄利拿地”甚至“虧損拿地”,是大部分區域性深耕型房企表現出的焦慮與無奈。從企業發展角度看,這些房企為維持其規模增長或穩住其深耕城市市場,以及出于補充現金流等訴求,不得不舍利拿地;從項目經營角度看,這些城市普遍市場去化非常好,比如杭州,一二手房倒掛嚴重,基本上開盤即售罄,這也是房企敢于薄利拿地的主要原因。

              責任編輯:

              標簽: 集中供地這一年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