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敏銳險資“逃離”房地產,民營房企“撿漏”?

              來源:青島財經日報 時間:2022-02-24 10:53:22

              懸崖邊上的陽光城(000671),又傳壞消息。

              昨日,據陽光城公告稱,其控股股東福建陽光集團有限公司,以及一致行動人福建康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再次被動減持陽光城0.14%股份。5天前,其坦白稱,公司可動用現金流已經枯竭,存在金融機構要求提前償還的可能性。

              過去兩個多月時間里,陽光城險情頻生,當中便包括第二大股東泰康人壽的“清倉式”減持。作為機構投資者,泰康與陽光城的聯姻,還不到兩年,此番離場,堪稱“割肉”式。對比入股價6.09元,當下陽光城的股價已跌破3元。

              也不僅是泰康人壽,地產行業哀聲一片中,不少資本也隨之抽身。比如,此前擅長投資內房股的華人置業,也先后退出多家房企投資,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巨虧百億拋售恒大股票,黯然離場。

              資本“逃離”房地產的邏輯是什么?仍處震蕩期的房地產行業,還有投資價值嗎?

              險資大撤退

              行情不明朗,資本沒有樂觀的理由,收縮的信號愈發明顯。

              敏銳的險資尤甚,虧本減持,割肉離場,這些應激反應,顯露出對地產投資的緊急避險情緒。

              最近的一次,是泰康人壽清倉減持陽光城。

              2月9日,陽光城公告稱,泰康人壽計劃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大宗交易等方式,減持持有的3.99%股份。加上去年底的大規模減持,泰康系基本清倉陽光城股份。

              泰康此番稱得上割肉式離場,這距離其泰康陽光城不足兩年。去年年末3.05元/股的轉讓價,較2020年9月6.09元/股的入股價,幾近腰斬,而今陽光城股價已跌破3元,2月23日收盤報2.63元/股。

              不僅是泰康,2021年,中國人壽(601628)、大家人壽、君康人壽、華夏人壽、陽光人壽等險資,據不同程度地撤離房地產板塊,拋售對象不乏頭部或知名房企。

              比如,去年,中國人壽接連減持萬科A、招商蛇口(001979)兩家公司股票,對萬科已接近清倉;大家人壽則連續6次減持金地集團(600383),這是其入局9年來,第一次,且是大幅、密集減持金地。

              “作為長期投資者,要深入研究國家政策變化及導向,在權益配置上進行前瞻性布局?!比ツ昴袊藟厶峒肮敬箢愘Y產配置問題時這樣表示。其減持龍頭房企萬科,大概是對整個地產行業走向的判斷。

              過往地產行情好時,被稱為“聰明的長線資金”的險資可以說是嘗盡甜頭。而今這般做派,可稱為防御性收縮,背后是當下政策導向、行業風險暴露

              等因素交織。

              有避險情緒的不止是險資,私募機構、投資公司、金融機構等投資端,也都謹慎了起來,甚至撤出房地產投資。

              恒大曾經的忠實擁護者華人置業,巨虧百億拋售恒大股票,就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案例。

              隨著房企暴雷,不少地產投資機構的錢都被套住了,最直接的就是投的項目回款難,無法實現產品退出,房企能否自救成功還無法判斷,謹慎也是必須的。

              中指研究院的一組調研數據顯示,今年全年,48%的金融機構縮減房地產投資規模,當中有22%的機構投資額同比收縮15%以上;33%的機構基本維持上年水平;19%的機構的投資額會有較為明顯的上升。

              不可否認,當下的行情,錢拿在手里確實更安全,資本的觀望情緒也濃重,但這也只是“退”的那一面。

              “進”的一面是,手里還有錢的主,仍能尋到合適的“獵物”,畢竟房地產的盤子還這么大,況且,指不定熬過這一陣,部分金主爸爸們又會卷土重來。

              不敢再“粗暴”投錢

              一個基本常識是,盡管房地產行業進入下行期,但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會變。此前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就再次稱房地產仍然是支柱產業。

              “盡管房地產和過去真的不一樣了,但房地產的市場沒有結束,因為中國的城鎮化還沒有完成,好品質的房子在任何城市仍然短缺?!苯洕鷮W家馬光遠分析稱。

              因此,房地產投資的腳步不會停,更不會消失。且對于投資機構而言,房地產相比其他行業仍是一個不錯的投向。

              據分析,大部分投資機構經過充分的體驗和論證后,基本都會覺得沒有其他行業可替代地產行業所提供的收益,以及“磚頭在手”(資產)的風控安全感。

              比如,不少謀求轉型的地產投資機構,轉向創投和二級市場(比如私募證券),卻發現挑戰更大,前者基本被頭部機構搶占,而后者的風險比房地產行業還大。

              當然,也正如馬光遠所說,房地產和過去不一樣了。想在房地產領域分一杯羹的地產投資機構,同樣也要做出改變。

              “很多投資機構借錢給房地產項目,圖的就是房企返還的高額利息,全然不管項目運營。”曾就職于某已暴雷大型房企的內部人士表示,其給到的一份項目融資列表顯示,幾乎所有項目的融資利息都超10%,“但這些項目實際上基本都賺不到錢?!?/p>

              項目賺不到錢還投?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一方面,機構在投資之初往往以為這些項目是能賺錢的,但房企在實際運營過程中,成本控制、銷售端等方面不如預期,導致虧損,還有極端情況,是一開始就被‘忽悠’。另一方面,對市場和房企預期樂觀,還的利息錢是否是從項目來不要緊,只要最終能還上就行?!?/p>

              可以看到,過往正向預期之下,投資機構依賴的是市場行情的上升,賺的實則是周期紅利,投資屬性重,粗放且暴利。

              而一旦市場下行,底層資產壓根無法支撐投資人的收益要求,暴雷也是意料之中?!肮颈├缀螅顿Y機構的錢都還不上了,保交樓背景下,項目回款也是優先償還工程款?!痹摌I內人士表示,有的機構急了,為了拿回投資款,強行從項目監管賬戶中劃扣。

              比如,佳兆業暴雷后,其合作銀行,華夏銀行(600015)佛山分行未經當地政府同意,從佳兆業的悅峰項目商品房預售款賬戶上劃扣資金,被政府開“罰單”。

              其實,這同時也暴露出,一些投資機構在風控方面的大意,比如在投前管理,包括項目本體分析、投資測算、盡職調查等方面的不足,而今被套,恰也是一種教訓。

              所以接下來,錢不能像此前一般“任性”給了,具體到投資準入、合作對象、項目選擇上,都會發生變化。

              從這個角度看,不是房地產不值得投資了,而是過往的暴利式投資沒有了,地產投資逐漸回歸較為理性的階段,好公司、好項目、好產品仍然具備投資價值,對投資機構的投資能力,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撿漏抄底時機到了

              民營房企普遍錢緊的情況下,去年的二、三輪集中供地,基本是國央企和優質民營房企的主場,正因市場趨冷,他們得到了抄底性的拿地機會,熱點城市地塊低價或低溢價成交的情況屢見不鮮,項目利潤可觀。

              這也為地產投資機構帶來機會。

              特別是,這期間,出現了一波城投平臺的“托底”拿地,尤其在上海、廣州、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第三輪集中供地中,表現明顯。

              實質上,城投公司拿地也會增加周轉壓力和債務壓力,資方的參與,對他們而言也有積極意義,這也會成為地產投資機構的切入點。

              “核心城市,像深圳、上海等,以往土拍競爭激烈,像小的城投公司的都不一定能拿到地。但去年二、三輪集中供地中,基本都沒錢的民營房企,反而成為城投的拿地窗口,有的甚至底價就能拿到好地。”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表示,很多城投也是走市場化路線,后續也會在一些產權平臺上進行資產轉讓或合作開發。

              除此之外,部分手中有優質項目、現金流健康的地方性房企開始冒頭,他們同樣是值得期待的合作對象。

              西政資本分析指出,土儲豐厚的地方龍頭房企以及其它實力較好的地方中小民營房企,仍舊握著利潤空間優秀的地產項目,盡管當中不少有意放緩項目的推進速度(主要在等市場復蘇),但他們手上的項目以及在當前市場低位的出手能力,還是讓市場充滿了期待。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從交易對手的選擇偏好來看,2022年,近80%的機構優先偏好于央企和國企,其次55%的機構偏好于區域龍頭企業。前者債務規模及結構相對可控,后者則往往與本地金融機構有較為密切地合作,信息不對稱程度較低,同樣也受到機構偏好。

              還有一個情況是,目前市場上仍掛著一批出險房企的待售資產,質量雖參差不齊,但體量超千億,當中不乏一些優質項目,可供挑挑揀揀。且現下是買方市場,談價空間大。這對于有資金優勢的投資機構來說,確實是一次難得的抄底機會。

              據分析,當下出險房企待售的資產超千億,從去年末至今賣出的資產,均相對優質,且多是折價出售,賣方的議價能力并不高。就比如世茂,已售的上海外灘項目,10.6億元的交易價格,較13.8億的報價,打了77折。

              更長遠的角度看,這一波行業出清過后,能存活下來的房企,估計多是資產優質、負債結構合理、經營能力強的穩健型房企。對于地產投資機構而言,接下來的投資安全邊際,也會更高。來源:無冕財經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