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產業觀察 | 新基建要學會幫政府做生意

              來源:產城觀察網微信號 時間:2022-04-01 20:20:40

              這是產城觀察網公眾號的第1369篇原創內容

              ▼▼▼

              撰文 | 黃新云 編輯 | 王曉鳳

              今日話題→ 新基建。

              -01-

              啥是新基建?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的概念,按照官方定義,新基建是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

              國家發改委把新型基礎設施分為三個方面內容:一是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等;二是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600869)基礎設施等;三是創新基礎設施,主要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如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創新基礎設施等。

              我國新基建建設主要七個領域的建設,分別為5G基建、人工智能、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以及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20年,我國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重點領域投資規模約達1萬億元,其中大數據中心、5G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投資規模分別約為52%、27%、11%、10%。此外,數據中心投資規模方面,2020-2022年期間總投資約1.5萬億元;工業互聯網投資方面,2020-2025年期間累計投資將達到6500億元左右。5G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9年-2026年累計投資將會超過2.6萬億元。未來三年,人工智能的投資規模都會超過千億元。

              -02-

              新基建實際體量并沒有媒體報道的那么大

              從各方發布的數據來看,新基建的體量似乎很大,前兩年,新基建的喊聲也很大,很多政府和企業都覺得這是一條非常好的賽道,但其實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它的聲音是越來越弱的。新基建真正轉換下來的政府訂單體量還是比較小的。比如現在杭州主推的未來鄉村(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的重要融合),包括很多區域5G基站的輻射,它的速度并不是那么快,而且政府落下來的訂單體量也不大。

              圖:2020年3月-2022年3月新基建百度指數

              這就導致很多企業懷疑自己是不是對市場產生了誤判?還是自身能力不足沒有獲取到訂單?還是有些訂單的信息相對比較隱秘,企業沒有關注到?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新基建本身的體量其實并沒有媒體報道的那么大,我們基于以下幾點去做一些解釋:

              首先,從經濟拉動邏輯來說,新基建對經濟的拉動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GDP由消費、投資和進出口構成,新基建主要還是在投資端。在投資端中,房地產是大頭,基建本身的體量就相對較小,大約只有10%的GDP增長貢獻率,而這10%中,高速公路、片區綜合開發、機場等大型基建才是大頭,而新基建真正的投資一定是小頭,2020年新基建總計投資規模在1.8萬億,約占基建投資總額的10%左右,相比于新基建,傳統基建所撬動的投資體量遠遠大于新基建,以PPP項目投放進行估算,傳統基建在PPP投資額中占比87%,公共服務類占比10.84%,而新基建僅占0.65%,投資體量小,所以拉動也相對有限。所以說新基建雖然喊得響,但一算政府的賬本還是很清楚的,新基建自身的體量和對經濟的拉動相對比較小,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其次,從投資回報來說,新基建的投資回報是存在邏輯上的問題的。傳統基建的投資回報邏輯是非常清晰的,就是先投基建,投完基建之后賣地、開發住宅,在2019年《政府投資條例》出臺之前,只要投基建的錢最后通過賣地能回收,那整個片區開發就算成功。當然,2019年之后,這種土地濫開發的形式不允許存在(一定的區域上多多少少還包含這種性質),但這種傳統基建的投資回報邏輯還是非常清晰的。

              相反,新基建的投資回報邏輯是很不清晰的,比如如果我們建設智慧高速公路設施,真的有企業或者個人愿意為這些東西買單嗎?如果企業和個人不買單,就是政府買單。對于政府來說,這些新基建的投資從中長期來看一定會產生種種的問題。

              進一步來看,很多新基建的投資其實是依托B端和C端進行最終付費,比如5G基站、智慧鄉村,其實最后還是通過B端和C端來回收掙錢,政府端只是當中的一個傳遞手而已,而B端和C端并沒有想清楚新基建中很多應用領域該怎么做。特別是智慧鄉村等一些領域,投資會相對比較大,但投進去之后,生產效率也沒有明顯提高,投資回報非常有限。所以新基建雖然現在有企業在投,也有政府的立項項目出來,但基本都是做幾個形象工程擺在這邊,大家都沒有想清楚這個領域到底該去怎么做。反而像IDC機房、低碳節能設施這些領域,有比較清晰的退出路徑和發展方向,這也是新基建發展相對比較快的一些領域。

              -03-

              對于企業來說,新基建項目一定要比傳統基建項目多動一步腦子

              那企業針對這種情況該怎么做呢?

              對于政府來說,要去做的是一個二傳手的角色,投進去之后未來能有收益回報,這個項目才值得去投。新基建在一些區域上的創新型應用還是有機會的,比如智慧鄉村建設當中果廠、林廠的改造,實現數字化改造后,采摘效率和農產品(000061)的附加值都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甚至可以把整體的投資賬算得過來,那這些項目就是可投的。

              對于企業來說,投資新基建項目一定要比傳統基建項目多動一步腦子。傳統基建項目只要企業完成政府相應的工程要求即可,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幾乎是不用動腦子的,更多的是考慮如何中標、如何實現成本的節省;而新基建項目則要求企業能主動依托新型的科學技術手段和對指定市場領域的研判,來發現可投的市場機會,和政府講清楚整個投資回報機制,那政府一定是愿意投的。也就是說,新基建的投資過程中,一定是策劃加基建投資來實現整個新基建投資領域的發展。相較于傳統基建,新基建的投資邏輯會發生一些變化,對企業對于機會的把握、研判能力和政府溝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翼產業大時代——中國產業地產行業動態月報》

              全新升級!

              掃描下方二維碼

              獲取完整報告

              產城觀察網

              - 合作交流請聯系 -

              產城/園區合作請聯系:

              毛女士 13585937895

              (微信同號)

              研究/交流合作請聯系:

              黃先生18918815806

              (微信同號)

              薦讀

              ●【年度盤點】回首2021 – 中國產業地產八大事件

              ●【年度盤點】回首2021 – 中國產業地產八大政策

              ●【年度盤點】2021爭論最大的五個產業地產話題

              ●【年度盤點】回首2021,展望2022 – 中國產業地產十大關鍵詞●【產城觀察】“產業地產”企業發展之九個怪現象●【產城月報(12月)】【重磅】展翼產業大時代 2021中國產業地產行業動態報告(12月)

              ●【工業上樓專題】報告 | 工業上樓全解析:4個典型案例和3大產品策略(上/中/下)

              ●【REITs專題】中國REITs探索之路與產業園區REITs的思考(上/中/下)●【城市更新專題】城市更新領域產業運營的潮牌——上海長陽創谷“實踐論”(上/下)●【產城快訊】專業 鏈接 公益丨正翰學院第二期特色產業地產考察活動成功舉辦!

              ●【企業戰略觀察】愿賭服輸,我們能從華夏幸福(600340)學到哪些教訓?

              ●【企業戰略觀察】恒大造車、華夏造城,背后是一個體系的無奈

              ●【企業戰略觀察】凱德的國內最大單,給了產業地產

              ●【企業戰略觀察】碧桂園產城給我們留下了哪些遺產?

              更多深度好文

              關注產城觀察網公眾號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產城觀察網。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