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快看點丨神操作!德信服務用公司回購承接股東套現

              來源:物股通微信號 時間:2022-07-29 15:36:23

              物管行業人才多,最近德信服務的一番操作,又讓物股通漲了知識、開了眼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密集開啟公司回購

              沒有任何先兆,7月15日德信服務突然開啟二級市場的股票回購,當天回購了1110.50萬股,占當日總成交2466萬股的45.03%;耗資3302萬港元,占當日總成交金額5672萬港元的58.22%。

              這筆回購讓沉寂已久的公司股價交易變得活躍。

              此后,公司又開展了4次回購,明細如下: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制表:物股通)

              從7月15日至7月25日,德信服務共開展5次公司回購,共回購2739萬股,累計耗資8178.22萬港元。

              對于接連開展的公司回購,德信服務并沒有發布公告向市場解釋原因,僅是通過發布翌日披露報表的方式向投資者傳達信息。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雖說近期港股物業股普遍遭到“暴擊”,但德信服務的股價走勢像“心電圖”一樣,一直很平穩,公司并沒有要通過回購股票從而維護價值的壓力,況且每日成交量也少的可憐,想拋或者想吸,都有較大的難度。

              經過詳細的復盤后,物股通發現了真相。

              掩護套現的大股東先走

              德信服務于2021年7月15日在港交所主板IPO上市,當日共有10億股份上市,8月11日因行使了超額配股權,增發了0.17億股,至穩價結束,德信服務總共有10.17億股份。

              相關股份的解禁日期如下:

              (數據來源:公司公告,制表:物股通)

              也就是說,德信服務在主要股東解禁后的次日,就開始從二級市場大手筆回購公司股票,用于掩護主要股東的減持套現。

              那么主要股東減持了多少?

              根據交易數據顯示,建銀國際于近20日凈賣出-5114.0萬股,大華繼顯一家獨大,凈買入7007.0萬股。

              (數據來源:捷利交易寶)

              通過查閱德信服務的發行資料,發現凈賣出的建銀國際是德信服務IPO的保薦人、賬簿管理人、承銷商及穩價人。

              (數據來源:捷利交易寶)

              也就是說,通過建銀國際席位凈賣出的部分,很大概率就是主要股東減持的數量。

              按德信服務7月15日-7月25日7個交易日成交均價2.43港元/股計算,建銀國際席位凈賣出金額為1.2427億港元。

              對比公司回購耗資的8178.22萬港元,減持的主要股東還順帶把約4248.78萬港元的籌碼轉移給了二級市場其他的投資者(大華繼顯)。

              至于大華繼顯,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新加坡機構到底是看好德信服務而進行的價值投資,還是拿錢接貨的二道販子,就看后續的經紀商持股變動情況,目前暫無法準確判斷。

              缺乏流動性是變現的硬傷

              物股通分別統計了德信服務近6個月、近3個月和近1個月(剔除公司回購日期)的平均交易量。

              (數據來源:港交所,制表:物股通)

              擁有10.17億總股本,平均每個交易日卻只有20-50萬股的成交量,用門可羅雀來形容德信服務的流動性似乎恰如其分。

              其實,面臨像德信服務這樣窘境的不在少數。目前在港交所上市的物業公司,未納入滬深港股通的標的,普遍面臨著低流動之殤。

              很多公司除了IPO上市幾日有較高的成交量以外,平時都是幾千、幾萬股甚至掛零的成交量,K線走勢也跟心電圖別無二致。

              低流動性導致了公司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吞、吐的不暢,真實價值難以被市場及時發現和合理定價。

              在發現上市原來是上了個寂寞之后,隨著近期港市物業股的普遍、持續大跌,建議部分公司進行私有化的言論開始流行。

              物股通認為這也不失為一種策略,畢竟私有化后每年都能省卻很多固定的上市費用開支,不知道誰會是第一個進行私有化的探索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物股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