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房產 > > 正文

              全球速訊:地產總裁們“下沉”了

              來源:樂居買房進深NEWS 時間:2022-09-05 09:30:59

              本文已獲進深NEWS授權轉載


              (資料圖)

              加入新公司已有三個多月,徐洋(化名)跟周圍人不禁感嘆,“沒想到曾管理數百人團隊,現在手下才30多個人?!?/p>

              老徐曾在某TOP15民營房企擔任區域總,今年跳槽到央企開發商后,被委派到創新業務,擔任負責人,薪酬也降了三成。

              但他心里知道,眼下這個工作已經是最好的歸宿。“畢竟大環境不好,僧多粥少,能有一份穩定落腳處,已經很難得了”。老徐還聽說隔壁部門招聘一個副總裁,發布之日的當天,人力就收到了40多份來自不同房企副總裁級別的簡歷。

              近來,越來越多房企總裁、區域總“下沉”了,有的去了比老東家更小的房企,有的跳槽后職位下降。例如,原禹洲集團總裁蕭睿加盟重慶華宇集團,任集團副總裁兼廣州區域總經理;原愛家集團執行總裁段靜,出任東原集團副總裁等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現在地產老板要的是業務型選手,能沖鋒陷陣,能在一線聽“炮火聲”,而不僅僅是在辦公室指揮作戰。所以地產總裁自然也把重心放在核心業務上,下沉到前線去干活。

              跳槽到前線

              近日,市場傳聞稱,原禹洲集團總裁蕭睿已加盟重慶華宇集團,任集團副總裁兼廣州區域總經理。消息面上并不難發現,蕭睿從一家上市房企老總,到了一家區域房企做副總。

              反觀蕭睿此前履歷,基本是處于平步青云的狀態。他是地地道道的地產老法師,曾在招商蛇口(001979)工作多年,一直做到招商蛇口助理總經理兼華南區域總經理;2018年,他加盟金科,擔任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華南區域董事長。

              次年,蕭睿從金科離職后,加盟禹洲擔任高級副總裁分管大運營體系,隨后升任禹洲集團執行總裁。這也成為他職業生涯最高光的時刻。今年初,蕭睿指出2022年是禹洲活下去的關鍵一年。但沒想到年中,他就結束了在禹洲的職業生涯。

              習慣在大型上市房企任職的蕭睿,眼下不僅到了比之前體量、知名度更小的房企,而且也被派到前線作戰,負責華宇廣州區域。

              與蕭睿情況類似的還有原愛家集團執行總裁段靜,現如今她已出任東原集團副總裁,負責地產運營管理。據知情人獲悉,早在今年年初、一季度封控前,她就已經離開愛家。

              資料顯示,段靜畢業于同濟管理學碩士,從畢業后就一直在地產行業摸爬滾打,并于2005年加入綠地,擔任過研展總監、項目總監等職位。

              2011年,段靜進入景瑞,先后擔任集團市場營銷部高級經理,蘇州公司副總經理;2017年她加入正榮,全面負責地產上市公司的營銷管理業務、統籌全集團各板塊品牌工作。2020年,段靜加盟上海愛家集團,出任集團執行總裁。

              原先,段靜在愛家集團擔任總裁,其角色更像是指揮者,但到了東原,她則負責具體的地產運營管理業務。

              更早之前,藍光前CEO遲峰也是如此。資料顯示,2019年12月,遲峰加入藍光發展(600466),擔任CEO。直至2021年7月,遲峰因藍光整體工作安排原因申請辭去所擔任職務。

              眼下,消失在公眾視野一年后的遲峰迎來新的頭銜。今年7月,他正式加盟綠城,擔任綠城浙西區域集團董事長。

              據了解,浙西區域與浙東區域統稱為綠城的浙江區域,浙東區域總為吳恒。換言之,看似區域總的遲峰,身份卻并非“封疆大吏”。

              比遲峰更早來到綠城的,還有他的老同事原藍光副總裁張勝利。今年2月,張勝利轉會加入綠城,擔任西南區域總。

              再如,今年4月,原世茂華北區域董事長劉輝加盟中交地產(000736)代建板塊,任總經理職務。劉輝曾以仕官生身份入職龍湖,擔任龍湖北京公司運營總、長春公司總經理;幾年后,他加盟世茂集團任職環渤海區域總裁,后期世茂合并東北區域之后,他被任命為華北區域董事長。

              幾乎在同一時間,雪松控股集團總裁李尚榮加盟星河控股擔任副總裁,分管資金,融資。

              李尚榮的簡歷了不得,他曾任建設銀行(601939)河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此后加盟京東金融,任職京東金融副總裁、農村金融事業部總經理。2019年9月,李尚榮加盟鑫苑集團擔任總裁。緊接著2020年6月,他又跳槽到雪松控股擔任總裁。

              2022年1月30日深夜,雪松控股集團對外發致歉信,宣布原定1月底完成兌付的理財產品無法兌付,違約,官宣爆雷。這或許也是導致李尚榮出走雪松的原因之一,但眼下華南房企暴雷連連,哪怕他想再平級跳總裁職位,幾乎也是不可能。

              現如今看來,曾經在地產界叱咤風云的職業經理人,不惜“下沉”也想換得一份穩定的工作。畢竟權衡起來,有一份不錯并且穩定的工作要比待業強的多。

              求穩的心態

              與地產人下沉、降職相伴隨的是,薪水也崩塌式下降。一位從上海民企回到北京,任職某央企的職業經理人對外透露,“薪酬比之前低了好幾倍”。

              但他卻心甘情愿來央企,“這是一個避險的措施,起碼我還在一個健康的企業里,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性;如果在民企,可能朝不保夕,說不定哪天企業就暴雷了?!?/p>

              為何堂堂總裁級別的地產經理人,會主動“下沉”到區域帶兵打仗?

              以遲峰為例,他是一位很謹慎的人,并不喜歡盲目跳槽。縱使外界紛紛擾擾,他始終堅信是金子終會發光,“無論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如何變化,安身立命之本是能力,也就是拿地的能力和投資產品的能力。只要做到這兩點,我就永遠不怕?!?/p>

              從藍光離開的一年以來,遲峰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里,他或許只想與家人在一起,好好養精蓄銳一段時間。

              終于在7月,他決定好了下家,接受張亞東遞來的橄欖枝,擔任綠城浙西區域集團董事長。有的人會不解,堂堂一位千億房企總裁為何下沉去當區域總。但對于遲峰來說,這或許是最好的歸宿。

              細數這些地產明星職業經理人的履歷,可以發現,早先他們在國央企沉淀,后面到了頭部民營房企擔任要職,挑下重擔,尋求更大的進階空間。

              彼時,憑借高杠桿、土地紅利與金融紅利,獲得高速發展的民營房企們,也給予這些經理人顯露身手的舞臺。在高薪酬的誘惑下,職業經理人也沒辜負民企老板的厚望,給他們創造了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站在了聚光燈下。

              但隨著近一年行業回歸常態,行業里暴雷聲陣陣、風聲鶴唳,不少民營房企如履薄冰,前途未卜,顯然已非打工人的理想歸宿。在頻繁的人事變動中,職業經理人眼下更傾向于履職基本面尚好、財務穩健的開發商,甚至不惜自我“降格”去到一些非上市房企。

              例如,禹洲集團原總裁蕭睿,其入職的重慶華宇集團雖在全國并未有較大的知名度,但不失為一家穩健經營的企業。日前,市場消息傳出,融創退出了位于重慶的星城原麓、天瀾上鏡兩個項目,接盤方均為華宇。

              不僅如此,不久前,華宇還與信達聯手接盤了安徽最大爛尾樓項目安徽陽光半島。其中,華宇正是作為代建方。

              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美元債危機下,未上市房企反而更穩健。原因很簡單,沒上市融資能力有限,沒有借很多錢,當前還債壓力就小。當同行都紛紛上市融資的時候,華宇老板堅持39年未提出上市申請。

              行業重構

              地產總裁們的“下沉”跳槽,反映出了當下房地產行業格局的洗牌。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7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79462億元,同比下降6.4%。同期,商品房銷售面積781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1%,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7.1%;商品房銷售額75763億元,下降28.8%,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31.4%。

              放在房企業績端同樣不盡人意。機構數據顯示,7月,百強房企中近8成企業單月業績環比降低,其中29家企業的環比降幅在30%-50%之間,17家企業環比降幅超過50%。且有近6成百強房企7月單月業績不及上半年的月均水平。

              與此同時,百強房企1-7月累計銷售操盤金額的同比降幅也仍保持在49%的較高水平。

              另外一方面,行業格局也在重構,此前民營房企占據上風的銷售榜前十,如今也換成了國央企。

              前7月,全口徑銷售額TOP10中,擁有國資背景的已有7家。其中,中海、華潤也進階至前五。民企中,碧桂園維持第一的寶座,龍湖處于第10的位置,而融創則下滑至第七。

              房企在拿地層面上也在重構。前7月,5家房企的年內新增貨值已超過千億,濱江、華潤和萬科位列前三。

              克而瑞指出,新增貨值TOP20房企與銷售TOP20強房企重合度為60%,可見20強房企內部的分化也同樣明顯,在部分房企年內的新增貨值已經超過千億時,還有部分房企如融創、綠地、世茂等今年尚未有土地入賬。

              與此同時,前7月,拿地依舊是央國平等老面孔,民企幾乎銷聲匿跡。在新增拿地金額TOP100中,百強房企拿地數量僅35家,占到金額TOP100的70%,主要來自TOP30中的國企、央企,這部分企業拿地金額占比接近金額TOP100的50%。

              也就是說,地產精英階層在面對選擇開發商時,不僅要面臨老牌知名民營房企不招高管的境地,畢竟總裁級別高管在公司只有幾個坑位。

              另外,他們還要甄別房企未來的前景,畢竟不拿地意味著在未來競爭中失去了先機。而一些出險房企,顯然被他們排除在外。因此既穩定又有發展前景的國資背景企業或者穩健經營的民企成為他們首選。

              也有很多地產人對于國央企有一層濾鏡,認為這里是一個絕佳“避難所”。但地產行業下行,對任何一家行業內公司都有所影響。進入國央企,也不代表可以躺平,過上早八晚五的生活,員工也會面臨組織架構調整和人員優化,甚至更嚴重的“內卷”。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