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科學 > > 正文

              大腦皮層下藏有能治療社交障礙的“指揮手” 自閉癥治療有了新思路

              來源:科技日報 時間:2020-07-24 15:39:44

              人在清醒狀態下,有高達80%的時間在從事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社交是人的基本需求,對于個人的成長和身心不可或缺。然而不幸的是,社交障礙是自閉癥、抑郁癥、精神分裂癥以及社交焦慮癥等主要精神疾病的一個高度共有病征,嚴重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徐晗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在社交行為中的活動規律,并發現了其調控社交行為的神經網絡活動機制。這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社交行為發生機制的認識,并為自閉癥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社交障礙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在線發表于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由于大腦中抑制性神經元的數量相對較少,僅占全部皮層神經元的10-20%,而且這些為數不多的抑制性神經元種類繁多。相比在影響社交行為的興奮性神經元方面取得的研究進展,一直以來科學家對抑制性神經元的作用知之甚少。

              近年來,得益于抑制性神經元類型特異的轉基因小鼠的制備,以及在體多通道記錄、光遺傳學和藥理遺傳學等先進實驗技術的發展,科研人員才有機會直接記錄這些神經元并研究它們在社交行為中的功能。

              “大腦的興奮性與抑制性就像汽車的油門和剎車,兩者在相互配合、相互制衡中,促進人的正常社交行為的發生。”談及兩種神經元的功能,課題組成員劉玲打了個比方。她介紹說,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對小鼠前額葉皮層中PV陽性神經元和SST陽性神經元,這兩大類抑制性神經元開展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在社交行為發生時,小鼠前額葉皮層PV陽性神經元動作電位發放率增加并在網絡水平產生低頻伽瑪振蕩活動。

              “單個抑制性神經元可以發放動作電位,而數量眾多的神經元群體則可以產生一定頻率范圍的網絡振蕩活動,其中低頻伽瑪振蕩是指20-50 Hz的網絡振蕩活動。”徐晗解釋道,與此同時,SST陽性神經元動作電位發放率卻沒有發生顯著變化,且抑制這一神經元對社交行為和伽瑪振蕩能量也不會產生影響。

              有趣的是,與PV陽性神經元一樣,當課題組以低頻伽瑪頻率激活SST陽性神經元時也能夠增加低頻伽瑪振蕩能量并產生促社交行為效應。這一發現提示,除了PV陽性神經元之外,SST陽性神經元也可能作為改善社交障礙的潛在治療靶點。

              徐晗認為,前額葉皮層抑制性神經元究對調控社交行為的實現,網絡低頻伽瑪振蕩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好比樂隊指揮家的手勢,能夠有效協同前額葉皮層興奮性神經元的活動,從而促進社交行為的發生。

              徐晗表示,增加前額葉皮層低頻伽瑪振蕩活動可以促進小鼠的社交能力。因此,調控低頻伽瑪振蕩可能作為臨床上治療神經精神疾病社交障礙的有效干預方式。(作者: 洪恒飛 柯溢能 江耘)

              責任編輯:

              標簽: 社交障礙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