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科學 > > 正文

              亞太排名第一!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過20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0-08-05 11:13:54

              走出去”進入國際評價體系“走進去”擁有學術話語權“走上去”躋身頂尖之列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上海正致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在國際學術期刊界形成“上海樣本”樹立“中國標桿” ■上??萍计诳都毎芯俊酚绊懸蜃訛?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占據1/3

              ■除了繼續在“借勢”上做足文章,還要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發表,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上??萍计诳l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環生態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萍计诳都毎芯俊酚绊懸蜃訛?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今年,中國共有九種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超過10,“上海原創”期刊占據1/3。除《細胞研究》外,《納微快報》《分子植物》影響因子突破12,分別位列國內納米學科類第一名、世界植物科學學科類第二名。此外,《運動與健康科學》創刊8年即躋身世界體育學期刊前五,《光子學研究》在世界光學期刊中排名第十,《應用數學和力學》《計算材料學》《中國藥理學報》《轉化神經變性病》等均躋身本學科領域世界前列。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處于國內領跑位置的上??萍计诳?,在國際學術期刊界樹起了令人矚目的“中國標桿”。記者了解到,以增強原創能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以頂層設計為抓手,眼下,《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制定。

              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關乎競爭大局

              據最新統計數據,上海被《科學引文索引》(SCI)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科技期刊達23種,約占我國被收錄科技期刊總數的10%;64種科技期刊被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數據庫Scopus收錄;32種科技期刊被工程技術領域國際權威的EI數據庫收錄;11種科技期刊被生物醫學領域國際權威的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Medline收錄。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何以被看重?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中,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數據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蒲袑嵙ρ该吞嵘涂萍紡妵鴳鹇陨钊雽嵤?,為中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上海有眾多高水平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底蘊深厚。近年來隨著科創中心建設深入推進,上海成為匯聚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一批世界級科技設施迅速集聚、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為培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豐沃土壤。 下轉◆5版(上接第1版)去年,上??蒲腥藛T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論文數量約占全國的30%。隨著科創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步入新階段,上海迫切需要培育一批與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為上海科創成果發布、推廣和轉化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服務。

              “國際競爭中,科技領域的‘卡脖子’現象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成為不可忽視的隱形‘戰場’。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和國際競爭格局,上海有責任、有優勢,必須乘勢而上。”一位科技出版業內資深人士說。

              瞄準優勢和新興領域排兵布陣

              “找到對的人,做對的事。”上??萍紝W術期刊何以發展迅猛,多位業內人士給出幾乎一致的答案——打造高質量學術期刊的關鍵在于高質量的稿源,這背后是高效運作的國際化編委團隊和聚焦優勢領域沖刺、瞄準新興領域發力的戰略眼光。

              在上海地區高校中,上海大學期刊社進入國際三大檢索系統的刊物數量領跑,旗下4種期刊被國際三大檢索收錄,2種進入Q1區。“一本科技期刊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審稿專家和專業編輯的學識和視野。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內外12位院士級專家擔任主編,著力提升辦刊質量。”上海期刊協會副會長、上海大學期刊社社長秦鈉提到,2018年該社創辦的新刊《電化學能源評論》是目前全球電化學能源領域第一本綜述類期刊,由斯坦利·威廷漢撰寫創刊詞,次年,這位美國化學家摘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今年,威廷漢又給刊物撰寫了前沿研究重磅稿。

              今年影響因子首破20的《細胞研究》創刊于1990年,一直以國際化為發展目標。2006年,原任美國《細胞》雜志編輯的李黨生博士應雜志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之邀,出任《細胞研究》常務副主編;同年,《細胞研究》與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合作,成為國內科學期刊率先“借船出海”嘗試者之一。“好刊物的關鍵在于擁有受眾必須要看內容的高質量產品。要打造一份強刊,就要贏得相應領域科學家群體的認可。”李黨生說。

              據悉,上?,F有科技期刊多創刊于上世紀80年代,學科分布涉及無線電電子學、電信技術、醫學、能源與動力工程等,都是當時上海優先發展的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比如,創刊于1980年的《應用數學和力學》是我國最早被SCI和EI收錄的應用數學和力學類期刊。目前,該刊是中國大陸應用數學類SCI影響因子最高的刊物,也是進入Q1區的唯一一本應用數學期刊。

              不斷推陳出新、挺進學科前沿,成為上海和中國科技期刊新的后發優勢。“對中國期刊來說,新興學科、分支、部門是新的機遇,當那些新興前沿學科的研究者發現,有了專門針對他們研究內容的新的載體、新的媒介,而不是要在2000頁‘汪洋大海’中打撈他們的論文,他們會感到非常興奮。”來滬參加“科技期刊國際化高級研修班”時,原麥克米蘭出版公司副總裁、施普林格紐約公司總裁羅伯特·班齊曾這樣分析。

              創刊于2012年5月的《運動與健康科學》是中國大陸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英文版體育學術期刊,創刊不到兩年就被SCI和SSCI同時收錄;2013年由《上海大學學報》轉型的《先進制造進展》瞄準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進發的歷史機遇,彌補制造領域學術期刊空白,2017年被SCI收錄。這些新創期刊的突飛猛進,證實了班齊的判斷。

              “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科技發展戰略必爭領域,著眼上??苿摦a業發展重點門類,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上??萍计诳€將進一步排兵布陣。”市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形成期刊高質量發展“上海樣本”

              如果說進入國際評價體系是上??萍计诳?ldquo;走出去”的一大步,未來還要繼續深耕“走進去”,進入國際學術研究前沿領域、擁有學術話語權;更要“走上去”,對標世界一流、躋身國際頂尖科技期刊之列。

              2018年起,上海連續推出期刊行業發展報告“藍皮書”,連續舉辦八屆的上海期刊論壇今年9月將與中國期刊協會聯動,升格成為“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峰會”。在業內人士看來,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交匯的前沿城市,在提升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在版權輸出、海外發行、版權引進等領域先行試點探索,有望形成中國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上海樣本”。

              “通過單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辦刊等形式,實現集群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的規模效應,是世界范圍內科技期刊做大做強的主要模式。”秦鈉介紹,經過數年探索,上海大學期刊社勾畫出集約化管理、信息化采編、專業化定位、數字化出版、國際化發展的“五化”發展路線,帶動旗下15種期刊集體起飛。中國激光雜志社牽頭的中國光學期刊聯盟和中國光學期刊網,同樣通過十余年集約化發展運營,出版實力顯著提升。

              不過,面對施普林格、愛思唯爾等國際大出版商擁有的國際發行渠道,目前大多數中國期刊尚只能選擇合作“借船出海”。這背后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評價體系,要建立中國自己的評價體系和話語權,才能減少、避免中國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發表再由中方回購、回流的局面。“SCI影響因子雖是國際通行的衡量科技期刊學術水平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就像衡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高考分數線是較通行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一位業內人士如此比喻。

              “評價期刊的標準是什么?就看發了什么樣的文章,解決了什么問題,中國人要有這樣的自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籌學會會刊》主編袁亞湘表示。除了繼續在“借勢”上做足文章,加快建設有競爭力的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比如立足優勢領域,率先探索發布科技期刊分級目錄;通過強化政策引導,提升科研工作者對本土科技期刊和學術評價體系的認可認同——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發表,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上??萍计诳l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環生態。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項綜合工程,2013年起,上海通過“文教結合”項目重點聚焦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通過新聞出版專項資金、文創資金加大對優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據期刊發展階段分類扶持、精準施策,支持培育具備世界一流水平或有成為世界一流潛質的期刊。

              “《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分類支持學術期刊發展,分步達到國內國際相關學科學術期刊頂級水平’。目前,這一目標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徐炯說,把上??萍计诳放撇恋酶?,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提供更多助力,上海出版界、期刊界、科技界、教育界協同形成合力,“我們有信心,會有更大的作為。”(記者 施晨露)

              責任編輯:

              標簽: 科技期刊影響因子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