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旅游在消費降級?真相比你想的更殘酷

              來源:彭涵 時間:2023-08-23 12:19:25

              目前,旅游消費已經成為一個日益撕裂的話題。

              一方面,很多網友因為“暑假帶娃旅游花好幾萬”的話題憤懣不已,直言這是在炫富,大家哪有這么多錢去旅游。

              另一方面,這個夏天眾多旅游目的地被人潮擠爆。“漢庭如家、房價直逼香格里拉”的傳說,也攔不住興奮的旅客,暑期的旅游物價一路攀升。場面正越來越魔幻。


              (資料圖片)

              如果僅僅用“貧富差距”來描述這一切,似乎不夠精準——窮游者、富游者,到底誰才是那個大多數?現在的旅游市場,到底是被哪股力量撐起來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來看一組有趣的對比。最近,國家層面調整了兩個宏觀數據指標。

              ·8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表示:自今年8月份開始,全國青年人等分年齡段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將暫停發布。

              ·同日付凌暉表示:從今年8月份開始,國家統計局將開始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1-7月份,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20.3%,明顯快于商品零售額增速。在暑期旅游出行帶動下,交通、住宿、餐飲等服務零售額增長較快。

              簡言之,兩個數據指標的發布,屬于一減一增:以后暫停公布的,是青年失業率;而“服務零售額”作為今年以來消費板塊表現亮眼的“優等生”,未來將新增數據發布。

              從7月CPI(居民物價指數)可以看出,服務消費是被旅游出行撐起來的。

              市場紛紛傳說,旅游正在消費降級——但顯然,這與現實有諸多矛盾。

              首當其沖的是,一個降級的消費類目,怎么會成為新的“國民經濟臉面”?其次,今年暑期機票、酒店的旅游消費大項都是量價齊升、反超疫情前的狀態,這當然和“中國人都在窮游”的說法不相符。

              民生證券分析師放棄了“消費降級”的說法,試圖用另一種邏輯,來解釋這些事實。

              分析師以招商銀行財報為例,剖析了目前國人資產變化的情況:首先,頂級富人(資產1000萬以上)和普羅大眾(資產50萬以下)的人群,2022年以后資產還在保持正增長;但中產人群(資產在50-1000萬之間)的財富就是負增長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不同財富人群所占的比例,有很大的差距。

              招商銀行財報顯示,2022 年,私行(1000 萬元以上)、零售(50 萬元以下)、金葵花(50-1000 萬元)的人均資產規模增速,分別為 0.6%、6.0%、-0.8%。

              從數據上看,頂級富人占比0.1%、中產階層占比2.2%,而大眾占比為97.7%;而且,大眾客戶的平均資產規模是1.3萬——遠未達到50萬的上限。

              民生證券分析師認為,因為資產縮水(房地產市場下行)導致的“不敢消費”,主要發生在中產階層身上,以往“消費升級”口號也瞄準的是他們。

              而對于大眾來講,因為財富實力的問題,他們可能早就絕了買房的心,由此節省下來的儲蓄反倒可以流入消費市場。

              這類人群,才是目前消費市場中的“絕大多數”。

              對于大眾來說,他們的消費從來就沒“升級”過,談何降級?而面臨高負債、資產縮水、被裁風險,因此消費心態大變的中產人群,其實才是少數派。

              這個邏輯可以解釋很多現象:比如,今年以來旅游市場的“旺丁不旺財”、旅游人次恢復程度遠好于旅游消費——這可能就是因為中產敗退,以及大眾旅游消費浮出了水面。

              暑期的旅游輿情,也大多集中在大眾層面的吐槽:比如經濟型酒店價格太貴、景區門票太貴、景區觀光車太貴,甚至是文創雪糕太貴。還有更多的案例,可以論證大眾旅游消費崛起和中產的退敗。

              比如,從年中的數據來看,經濟型酒店和奢華酒店的業績都很亮眼,唯一不如2019年的就是夾在中間的“高端酒店”;以及旅游出行板塊整體恢復強勁,但客單價更低的鐵路,恢復程度要好于民航。

              弄清楚這一點,為什么很重要?

              民生證券分析師的觀點是:我們可以不必那么絕望,把隔壁的日本當成未來的參照物。

              中國的消費市場,與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的資產負債表收縮不同,很多居民的資產沒有瞬間蒸發(收入偏低的人群,資產沒有太多泡沫),所以消費信心也不會一把低迷幾十年。

              1960年,日本曾經喊出“一億國民皆中流”的口號,通過縮小收入差距塑造一個強大的中產階層。在民生證券分析師看來,如果中國效仿之、去彌合消費的不平等,那就可以真正激發14億人的國內消費市場。

              簡言之,未來的核心問題不是“消費降級”,而是如何邁過“中等收入陷阱”。

              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景。將視野重新拉回旅游的微觀層面,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我們簡單做個預測:

              1.出境游市場的復蘇,可能不會很樂觀

              從疫情前數據來看,中國出境游人群中,中高消費能力用戶占比 45.6%;高消費能力用戶占比達到 47.0%,低消費能力用戶僅占 1.7%。

              換句話說,即使國際航空運力復蘇、簽證申請不再困難,甚至出境的“安全焦慮”也煙消云散——如果中產人群的消費信心依然處于塌方狀態,光靠富豪們,很難讓出境游市場重回昨日規模。

              另一個制約出境游的長期因素,是中國日益加速的少子化與老齡化。

              同樣,我們以日本為例:2010年前后,日本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截至2021年末,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達到29.8%,深度老齡化明顯。

              在這段時期,日本國民的出境游人數幾乎也沒有變化、市場規模逐步萎縮——原因很簡單:據日本交通公社數據報告,在成年人中,60歲以上老年人的海外旅行比例是最低的。

              綜上,中國出境游市場,正面臨短期和長期兩方面的制約壓力。如果不能盡快恢復中產人群的消費力、擴大中產人群的規模,以及遏制少子化的長期趨勢,中國出境游最好的時代,可能就已經成為歷史了。

              對旅游市場來說,比一整個車廂都是吵鬧的熊孩子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都是銀發且安靜的乘客。

              2.旅游的奢華消費與經濟型消費,兩極分化愈發明顯。

              在國民經濟徹底走出泥沼之前,一晚5000起的“京城最貴”悉曇酒店,和淄博燒烤、特種兵旅游這類大眾旅游消費,將共存很久——但兩派消費者,將變得越來越難以理解彼此。

              很多我們熟悉的行業格局,將因此走向相當程度的調整。

              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增速不斷下滑之后,旅游及商務出行需求衰減,消費者對旅行的需求轉向個人游——因此,酒店業破產和并購數量上行,收入規模持續下滑。2010年的酒店住宿收入較1990年下滑45.8%。

              分業態看,日式旅館在2010年的收入僅為1991年的41.6%;酒店2010年的收入與1991年相當,但偏高端休閑的會員制度假村還有所增長;提供有限服務的酒店客房數擴充明顯。

              這與目前中國酒店業,奢華與經濟型兩頭增長的情形,頗為相像。

              日本的年輕人,早就開始另一種維度的“特種兵旅游”——不斷縮小出游半徑,乃至降低過夜旅行的比例,以達到最省錢的目標。在1990-1998年間,很多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消費力下滑非常明顯。

              或許,很多中國旅游商家要從“消費升級”的概念中抬起頭來,去更關注“量升價跌”的大眾旅游層面。

              一些曾經從小眾層面轉向大眾的旅游消費品類,比如被冬奧效應帶動的滑雪游,或許將扭頭回歸小眾。這些判斷,我們可以留待今年冬天加以驗證。

              3.只參考日本經驗,是死路一條

              有一個冰冷的事實,就是我們根據日本經驗做的所有推測,如果真發生在中國旅游市場,那情況只可能更糟糕。

              民生證券分析師指出,中國自2010年躋身世界銀行根據人均GNI劃分的“中等收入國家”行列至今,仍未突破“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標準;而日本即使在“失去的三十年”的開端 1990 年時,就已經是“高收入國家”。

              所以,中國還沒資格像日本那樣躺平幾十年——一旦這種事發生了,包括旅游業在內的所有消費板塊,都將遭遇更可怕的重創。

              所以作為旅游人,我們也只有一個選擇:希望國民經濟度過難關。大河有水小河滿,旅游市場也才能有個光明的未來。

              我們繼續對旅游市場保持關注。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