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旅游 > > 正文

              長大之后做什么?教師等傳統職業回歸

              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23-09-19 13:33:47

              9月16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教師、醫生、企業家等傳統職業是最受未成年人青睞的職業,而游戲玩家、網紅、AI高手等新興職業的受追捧程度卻有所下降。有關分析認為,一方面,這與傳統職業和新興職業的社會認可度有關,未成年人所青睞的“傳統職業”不僅是家長、學校更認可的職業,實則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之一。

              傳統職業受青睞

              9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聯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江蘇張家港發布了《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3)》(以下簡稱《藍皮書》)?;?022年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狀況調查數據,《藍皮書》分析指出,互聯網構建起未成年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影響著未成年人自身的成長規劃,從未成年網民的職業取向就可見一斑。


              (相關資料圖)

              《藍皮書》中顯示,教師是未成年人最為偏好的職業,有31%的未成年人選擇其為理想職業,其次為醫生(19.8%)、企業家(19.5%)和藝術家(19.3%)??梢娢闯赡耆说穆殬I理想選擇較為集中,擁有穩定收入的傳統行業仍舊最受未成年人青睞。

              未成年人受到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對于教育和醫療職業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認識,他們希望能夠為社會作出貢獻,選擇從事教師和醫生等職業則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對此,商業專家潮成林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同時,教師、醫生等傳統職業也是受到社會尊重和認可度較高的職業,“這使得未成年人也更容易選擇這些職業”。

              與之相應的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此前聯合發布《2022雇傭關系趨勢報告》,報告認為,當代職場人尤其是年輕人有著更多元化求職偏好。在所有受訪的職場人中,32.1%傾向于到國企、事業單位工作,占比高于其他性質的企業,體現了當下職場人的“求穩”心態。在“00后”群體中,這一比例達到32.3%,高于“70后”的15.5%、“80后”的27.3%、“90后”的30.1%,但低于“95后”的37.6%,整體趨勢呈現出職場人隨著年齡層降低,對“穩定”的渴求度越高,與大眾對年輕人“不愛穩定愛闖蕩”的刻板印象不符。

              新興職業降熱度

              在數字經濟時代,新興互聯網職業熱度一增再增。2022年底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2022》)顯示,游戲玩家、AI等互聯網職業已開始進入未成年人的選擇視野。

              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相比,這一數據今年發生了顯著變化。剛剛發布的《藍皮書》則顯示,游戲玩家、網紅、AI高手等新興職業受未成人關注程度均有所下降,降低幅度分別為6個、3.9個和2個百分點。這背后有哪些原因?

              一方面,是職業認可度的問題。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雖然網絡游戲、AI等新興職業已經開始進入未成年人的選擇視野,但缺乏對實際工作內容和前景的了解,以及能力要求較高、行業競爭激烈等原因,導致未成年人對這些職業的興趣減退;同時,近兩年來,全球科技市場的整體增長速度放緩,國內外科技行業都出現了一波降薪和裁員潮,對年輕人的擇業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潮成林則指出,未成年人對于新職業的了解和認知程度相對較低,他們可能對新職業的發展前景和待遇缺乏充分了解,難以確定是否選擇從事這些職業。“未成年人面臨學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他們更傾向于選擇傳統職業來保障自己的學業和未來發展,而不愿意冒險選擇新興職業。”

              “傳統職業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較高,更符合較多數家長的意愿。”潮成林進一步表示,相比之下,大部分家長對于新興職業的了解和認同程度相對較低。“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速度較快,新興職業的要求對于未成年人的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有著較高要求,新興職業的收入和職業發展路徑相對不穩定,對于未成年人來說,他們更傾向于選擇穩定的傳統職業來保障自己的未來。”

              另一方面,這也與當前經濟正處恢復期的情況有關。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副秘書長胡鈺認為,數據變化背后反映的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隱含著的深層次原因。“疫情三年給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多個維度的變化,青少年經歷了這次疫情,‘求穩’心態占據了上峰。同時,近期網絡主播等新興職業問題頻出,也對青少年職業選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職業選擇不能“人云亦云”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影響著未成年人對未來職業作出選擇:未成年人青睞的教師、醫生等傳統職業實則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之一,這些職業對于社會發展而言必不可少。”胡鈺說,“當然,除了傳統職業,經濟社會的發展也離不開創新,創新則必然產生新興職業。”

              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興職業規模正不斷擴大。人民數據研究院今年發布的《新青年新機遇——新職業發展趨勢白皮書》顯示,在從業規模方面,近五年來,受產業結構調整、平臺經濟興起、青年就業觀念轉變等因素影響,我國職工隊伍整體狀況較此前發生明顯改變。其中,以新職業從業者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隊伍持續發展壯大。來自全國總工會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的結果顯示,全國職工總數約為4.02億人,其中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有8400萬人,占比約兩成。

              胡鈺指出,“新職業隊伍不斷擴大”說明就業市場上對“新職業”的需要很大,需要掌握“新興技術”的人才,但是掌握新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精力積累,需要學習和歷練才能達到“新技術職業標準”,目前青少年群體尚不具備“新技術”人才標準,這也造成意愿降低。

              “在數字經濟下,社會職業的構成更為多元,變化也更加迅速。這就需要未成年人在家長、學校等指導下做好職業規劃,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胡鈺建議,青少年和父母都需要深入思考,如果希望未來有所作為,就要敢于學習、善于學習,還要了解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結合個體的興趣愛好選擇職業,做一個“終身學習者”,讓個體的發展與社會未來發展保持一致,不“人云亦云”,最終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從事任何職業都能有所作為、都能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責任編輯:

              標簽: 教師 職業規劃 職業發展 職業理想 職業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