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我”和照片外的“我”!互聯網助長了自戀文化嗎?
蘋果公司新近發布的iPhone12 官方宣傳片里,近三分之一篇幅都在強調其拍攝功能之強大,在新一代芯片和激光雷達的加持下,此前被安卓手機吊打的夜間拍攝能力似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提升。蘋果公司種種努力無不是為了迎合當下的人們對拍攝、特別是自拍的迷戀。
今天,手機、平板、電腦里的一塊塊屏幕,已然成為當代人的納喀索斯之鏡,不少人每天花上數個小時拍照、咬文嚼字,為的就是打造一個理想的線上形象。自拍是線上自我偶像化的第一步。從Instagram到臉書、推特,這些社交軟件都有一個共同目的:讓用戶永不停歇地進行自我表達,這無疑給那些現實世界中的自戀者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舞臺,他們可以比在線下更便利、快捷地展示自我、博取點贊、關注和轉發。
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研究者在2016年針對該國212位活躍的Instagram用戶完成了在線調查結果表明,與自戀者相比,自戀程度較高的人傾向于張貼自拍照和自我展示的照片,更頻繁地更新個人資料圖片,并在Instagram上花費更多的時間。他們還對自己的Instagram個人資料照片進行了評分,認為它們在身體上更具吸引力。自拍堪稱證明自我存在感的最佳方式。美國一家牙齒美白產品公司針對1000名千禧一代調查顯示,年輕人一周平均拍9張自拍照。而66%的人表示,自拍的主要目的是在社交媒體上和親朋好友分享。
維爾茨堡大學在2016年針對25000多位臉書和推特、Instagram用戶的研究表明,用戶的自戀情況與社交媒體活動之間存在弱到中等的聯系。這種自戀的形式具體可以表現為,他們認為自己是非常有才華,杰出和成功的人,他們喜歡向他人展示自己、并尋求他人的認可。典型的自戀者比普通用戶在社交網絡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并且表現出特定的行為模式。
但千禧一代也許并不比長輩們更自戀。性格研究專家布倫特·羅伯茨(Brent Roberts)和他的同事比較了在三個不同年代:1990年代、2000年代和2010年代進入美國大學就讀的5萬名學生的“自戀數據庫”,并沒有發現自戀程度在代際之間出現巨大差異。羅伯茨稱,年紀較大的人可能已經忘記了自己年輕時曾經自戀,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戀情結會慢慢消失。
在《赫芬頓郵報》的一篇報道中,美國范德比爾特大學歷史教授伊麗莎白·盧貝克表達了她對年輕人中自戀情況的看法:“大家都說年輕人是最自戀的,自拍等行為被視為典型的自戀表現,但回顧過去,你會發現人們一直都在記錄自己,只是使用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互聯網也許并沒有制造更多的自戀狂,它只是提供了一些自戀文化的土壤,一如以色列籍學者山姆·瓦寧所說:“對于自戀者來說,互聯網是游樂場和狩獵場的誘人和不可抗拒的結合,是眾多自戀供給潛在來源的聚集地。”
作為一種自我表達和傳播的方式,自拍也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蹲耘牡囊淮?Selfie Generation)一書作者艾麗西婭·埃爾(Alicia Eler)發現自拍在為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社群、移民和難民等邊緣群體賦予權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她把自拍比喻成一把雙刃劍,既能賦予權力,又能表達弱勢,特別是大眾媒體觸手可及的今天,人們有機會接觸到各色各樣的人群,新一代個體不會因與眾不同或特立獨行感到恐懼,借助自拍,他們能最終創造出了一面屬于自己的鏡子。
- 人臉識別日益普及濫用問題引關注 這些傳言你相信了嗎?
- 新時代呼喚“非標準人才”!數智時代人才標準如何更精準
- 每天加班太累?勇敢一點,讓我們治愈“不想上班”
- 新的一年你充電了嗎?新的一年早點睡,能減脂增肌、皮膚變好、頭發變多……
- 學生每人會一種樂器 這所大山里的“搖滾學?!敝挥?08個學生
- 過去四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逾251萬 學成回國者達201.3萬人占比近八成
- 掃碼點單 疲憊不堪!什么時候吃個飯花樣這么多了?
- 手機被陌生人操作轉發微信朋友群?積分兌換“獎勵”下誰“綁架”了你的微信
- 告別走過場學會真本事! 體美勞成了硬杠杠欲媲美主科
- 北京小客車指標:“棄號”十年內不得參與指標配置 明年或將獲得新能源車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