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微信刪了又加敵不過漸行漸遠的腳步!中斷的關系還能接續嗎?
信息化時代,微信刪除幾乎相當于斷交,斷交后再修復關系,還能回到過去嗎?很尷尬吧?
---------------
“為什么把我刪了呀?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在把認識幾十年的閨蜜小×微信刪除后一周,塔庚收到了來自小×的新好友申請,外加一句隱約夾著委屈和不解的詢問。
“雖然和她相處很不舒服,但還是拉不下臉割舍掉。”塔庚嘆了口氣,糾結半天,還是把對方加了回來,并找了個臺階:“不好意思,我家孩子玩手機不小心刪除了。”
把好友社交賬號刪了又加,是件艱難的事情。單方面宣告連接的中斷,內心已在掙扎,但刪除后又將一段破裂的關系重新黏合,真是既尷尬又糾結。在如同“亂麻”的關系被切斷又接回后,雙方該如何相處?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認為,“刪好友又加”的行為可用“信號”一詞概括。“它是一個信號,這個信號對于彼此意味著什么?需要去思考和反思什么?都需要我們挖掘背后的含義。”
或許,它背后掩蓋的是社交關系的解構與再造——如何處理這段日趨疏離的友情,達成自我和他人關系的接納與自洽。
出于“面子”的加回,敵不過漸行漸遠的腳步
28歲的曹楚上周剛把被自己刪除一個月的閨蜜加回來,原因是兩人一同參加了高中同學聚會,互刪不太好看。盡管加回來了,但曹楚覺得,那次刪除始終成為橫在兩人之間的一道阻隔線:“好像無法回到最初親密的狀態,只是讓對方的名字慢慢從置頂離開,淹沒在好友列表之中。”
曹楚是主動把閨蜜刪除的,原因是“感覺對方不一樣了”。兩人是6年的中學同學,高中畢業后,曹楚去北京上學工作,而閨蜜留在了家鄉,成為機關文職人員,兩人平時主要線上聯系。大學期間兩人還保持著頻繁的聯絡,看到有趣的視頻或新穎的觀點都會第一時間和對方分享,語音也要聊夠1小時才戀戀不舍地結束??呻S著年齡的增長,兩人生活重心和思維習慣日漸不同,共同話題也在變少。
曹楚覺得,最讓自己感到無奈的一點在于和對方生活軌跡的“錯開”和緊密的“媽式”關心。曹楚單身,經常跑業務居無定所,而閨蜜在3年前已經結婚,還有個1歲的寶寶。曹楚還是像以往那樣,想找閨蜜聊聊工作、生活、發展,和自己碰到的各種有趣事,但沒多久,話題就總是轉到“最近找對象有沒有進展?”“我和你說,女生還是要在28歲前結婚生孩子比較好”……曹楚感嘆,不喜歡每次聊天都轉向這類話題,但不談這個,對方似乎沒話可說,“覺得既疲憊又尷尬。”
起初,曹楚還會耐心地聽閨蜜聊家庭日常,可對方的“媽式”關心越來越過界。一個月前,當閨蜜又開始對曹楚的生活評頭論足時,曹楚終于沒忍住,和她吵了一架,但閨蜜很委屈:“我這是為你好啊,你卻不領情……”一氣之下,曹楚刪除了好友。
但16年的關系突然切斷,讓曹楚心里也不好受。“仿佛一段青春歲月掐斷了,有說不出的心痛。”微信上輕輕刪除一個名字,但心里會長時間波瀾起伏。好友勸說曹楚:“太不成熟了,合不來也沒必要鬧掰。”于是在一次回鄉的同學會上,曹楚加回了閨蜜,兩人微笑致意,卻不復曾經的關系。
陳武說,人們需要接受一個現實:不管兩人之間曾經有多么好的關系,只要未來發展的程度、傾向和趨勢不一樣,關系就會漸行漸遠,“好”只是歲月的痕跡。
人與人之間或許不存在大的矛盾沖突,但環境、生活方式、閱歷的不同,在時間的沉淀下,勢必對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彼此的裂痕是人生軌跡越來越遠的自然結果。“這種情況下的‘加回’,可能對于改變關系的意義不大——只是出于面子,對方也只是變回了好友列表中的一個名字。”
被對方刪除,有時不妨主動加回問個“為什么”
“我放暑假回來啦,要約嗎?”在大三暑期回家的火車上,樸朵晴給半個月未聯系的高中男閨蜜發微信,突然冒出的未送達紅色感嘆號讓她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這么被多年好友刪掉了,一聲不吭?”明明半個月前,她還在和對方分享自己的青海之旅,對方說剛做完近視手術,還聊了半天……樸朵晴感受到了一種深深的失落感,“仿佛身體的一部分被抽離。”
樸朵晴覺得“被背叛了”,從高中起,兩人就是好友,“男女間有真正的友誼”說的就是他倆了。大學雖然不是在同一學校,但經常分享最近看的電影和書籍。樸朵晴性格比較內斂,大部分時間還是男生主動發起話題,“就是靈魂密友一般”。
發現被刪除的時候,本著“對方既然不言不語地把我刪了,那我也沒必要熱臉貼冷屁股”的心理,樸朵晴幾乎半年沒有和對方聯系。直到大四的寒假,出于內心的不舍和不甘心,樸朵晴晚上和朋友在外面喝了點酒,借著醉意重新加了對方,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他通過了認證。“我沒敢怎么提刪了我的事情,他也沒提,就在聊近態。”
重新恢復聯系后,隨著聊天的深入,樸朵晴才得知男閨蜜那段時間情緒非常糟,近乎抑郁的狀態下,他一次性刪除了很多好友,后來情緒好轉,但有的朋友就這樣流失了……“我有點理解對方的做法了,也慶幸自己沒有因為‘死要面子’不聞不問?;蛟S突然刪除是一個信號,以一種不和諧的方式告訴我:我最近過得不太好,我們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樸朵晴坦言,雖然加回來,但每次發信息,還是會害怕擔心發出去又會收到“被刪除”,但她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減少了對好友真正的關心?
“有時候,對方并不是真的想刪除,只是在表達情緒:你沒有關注我。”陳武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看清楚背后的情緒很重要。
陳武說,一聲不吭地刪除,對于被刪除者確實會造成心理沖擊,可以先 “反求諸己”,“被刪除者在事情發生后,可以分析這一行為,思考和對方真正的關系,自己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成長的,以及自己對對方的在意程度。對方如果真的對你很重要,你很珍視這段關系,主動加回去,問一個‘為什么’未嘗不可。”
好友刪了又加,加回之后怎么辦?
好友刪了又加,加回后又如何處理這段關系呢?陳武分析,從理性的視角去看,要思考這段關系是否可逆,再考慮加回后的關系延續。
有的關系可逆的:因為一時情緒問題或產生誤會導致的刪除,當情感發泄后回歸理性、誤會解除,加回之后關系容易恢復如初;但有的關系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可逆,刪了再加回的作用不大,甚至一不小心還是會讓雙方寒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怎么判斷是否可逆?信息化時代,微信刪除幾乎相當于斷交,斷交后再修復關系,代價比較大。陳武指出,首先要判斷這段關系是否對你造成過比較大的傷害,比如,對方的過激行為是否對你有嚴重影響。“如果有的話,這種關系加回去也很尷尬,甚至還會成為定時炸彈,有些東西的確很難回到過去。”
其次則需要判斷兩人是否存在價值觀上的沖突。“在公共領域的議題,價值觀尚可‘和而不同’,但當對方的表現讓你覺得‘他不是我認識的那個人’時,關系則未必是可逆的,這些都需要自己去判斷。”
“但有時候,刪除好友也是缺乏溝通的體現。”陳武認為,任何關系不可能一直都處于一條水平線上。人際關系,肯定會存在破裂、矛盾,在經歷過低谷和漸行漸遠后還能彼此不離不棄,才是良好的關系,能扛過去,關系就可能會升溫。“我們要允許一段關系存在低谷期,或許刪除后加回,過了一段時間,你在生命中轉了一圈后,看見更多的人,或許會意識到曾經朋友身上的閃光點,兩人還能夠調回到同一頻道,成為曾經的樣子。”
陳武建議,在面對問題時,不要輕易更換或結束,不妨試著努力溝通,對于你珍惜的關系,不妨真正表達自我,為這段關系畫上好的句點。
由于割舍不掉長達20年的關系,塔庚最終加回了小×。在刪除“鬧劇”之后,塔庚發現自己和小×的交往方式和邊界感似乎出現了一些變化。“過去她過于愛閑聊,說話陰陽怪氣的,影響我心情。加回來后,我們好好聊了一次,她似乎對邊界有一點認識,而我好像也不容易被她干擾了,不開心就直說,畢竟最壞的結果就是再刪一次。”
刪除與加回,有時候是重新調整邊界的信號。塔庚說:“當我們都珍惜友誼,就都愿意重新調整到適當的位置。刪除再加回來也沒想象中那么困難,反而讓關系更明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