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聚焦 > > 正文

              華為金融“摸著石頭過河”|焦點

              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23-10-19 09:21:25

              華為旗下支付業務再有新進展,這一次是從“訊聯智付”搖身一變成“花瓣支付”。

              從2021年曲線獲牌,到2022年注冊商標,再至如今變更名稱,華為支付的每一步都是“有備而來”。


              【資料圖】

              “華為錢包月活用戶已達1億,以華為錢包為入口,華為支付發展速度非???rdquo;,一年前,華為對外表態華為支付不對標支付寶、微信,而是為打造整個鴻蒙生態的基礎設施。那么至今這一鴻蒙生態建設情況如何?作為華為金融業務在C端的重要載體,花瓣支付又將如何構建市場競爭力?各大巨頭都在競逐的金融業務,華為為何如此謹慎且克制?又要注意哪些邊界?

              花瓣支付進場

              一則支付機構信息變動引發關注,而這一次吸睛點主要在于華為。10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更新非銀行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同意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訊聯智付”)變更公司名稱為“花瓣支付(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花瓣支付”)。

              訊聯智付,也是華為兩年前大舉收購的支付牌照,業務類型為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有效期至2024年7月9日。2021年3月,訊聯智付發生工商變更,華為成為唯一股東,完成對訊聯智付100%股權的收購,而該舉措之后,華為也正式成為小米之后第二家擁有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

              針對訊聯智付更名為花瓣支付一事,北京商報記者向華為方面采訪,但未獲后者回應。

              收購牌照兩年再度更名,背后或有多方因素推動。一方面,在分析人士看來,本次華為旗下支付機構的更名,首先與即將正式出臺的支付新規有關。

              該新規可追溯至2021年初,人民銀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第七條明確規定,支付機構的名稱中應當標明“支付”字樣。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者變相從事支付業務。不從事支付業務的,任何單位不得在單位名稱中使用“支付”字樣。

              更重要的是,將支付機構名稱更改為已注冊商標的“花瓣”,不僅從外觀上與華為品牌LOGO契合,具有一定的用戶辨識度,更對華為在支付業務上的布局有一定意義。“支付對大廠來說,已經是必備的基礎服務牌照之一”,正如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所說,從品牌戰略來講,更名成功可能標志著華為支付為下一階段更大范圍推廣做好了準備。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同樣認為,近年來,支付牌照已成互聯網及產業巨頭競逐的賽場,華為的入局既能夠提升整個支付市場的活力,也表明支付牌照對于巨頭而言存在較高的商業價值。

              不過,在華為手機App中華為支付的功能頁,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仍顯示“本服務由迅聯智付提供”,可見目前并未完成更名。不過業內也預測,不排除未來會推廣花瓣支付。

              醞釀支付已久

              從2021年3月拿牌,2021年9月推出華為支付,并在2021年10月將其應用于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門票銷售,華為支付嶄露頭角。再到2022年7月,華為注冊花瓣支付相關商標,有效期至2032年6月,至今再度更名為商標名稱。華為支付的每一步,都有其準備和考量。

              對于華為支付業務的定位,一年前華為終端云服務支付BU總裁馬傳勇曾首次詳解發展戰略。他表示,“華為錢包月活用戶已達1億,以華為錢包為入口,華為支付發展速度非???rdquo;。“華為支付定位于創新的全場景支付平臺,不對標微信支付、支付寶等”。

              華為支付的目標是打造整個鴻蒙生態的基礎設施,在鴻蒙系統當中,希望華為支付能夠為用戶開戶、綁卡、收單、交易整個過程做好賦能,讓用戶只需一個華為賬號,即可暢享全場景、跨終端的便捷支付體驗。

              如今,隨著公司名稱的獲準變更,華為正式完成了支付軌道的基礎鋪設,構建“鴻蒙生態”又進一步。

              北京商報記者從華為錢包功能與應用場景來看,其已然不只是一個付款的工具,而變成了集支付、生活、零售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梢訬FC閃付,可以手機充值、交通出行、加油,還能在華為商城或是華為旗下“莫塞爾”購物,以上功能均支持華為支付。

              對C端,華為支付為用戶提供余額支付、銀行卡支付、紅包、充值、提現等服務,生態覆蓋華為主題、華為云空間、華為音樂、華為視頻等華為系應用,也支持芒果TV、有道云筆記、PP視頻等第三方應用。

              另對B端,據介紹華為支付也可為企業用戶提供快速集成支付能力,提供資金結算、自動分賬、營銷賦能等服務。

              在王蓬博看來,目前華為支付在C端還是依托華為手機的體系進行服務,而B端擴展性相對較強,上下游產業機構都可進行服務。

              在蘇筱芮看來,華為支付近期的動作既能在夯實自身實力的同時抵御外部競爭,為生態圈內支付結算業務的合規打下根基;也能夠借助鴻蒙系統的持續擴張來對支付業務的商用進行前瞻性布局,未來支付業務結合華為專長的5G、數字人民幣硬錢包等前沿應用均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間。

              貸款引流邊界

              現身華為錢包App中的不僅僅是支付,還有不少其他金融服務。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從華為布局的金融業務來看,主要涵蓋保險、借貸、信用卡、基金等,業務模式主要為其他平臺導流。

              但或受限于牌照問題,與支付服務不同,華為在其他金融業務上一直顯得格外低調與謹慎,多次聲明其“只做引流”。

              盡管引流,但華為不忘在其中“取上一瓢”。北京商報記者在體驗借款申請的過程中發現,根據華為錢包借錢與隱私的聲明,“華為合作金融機構可能會根據用戶的身份證信息、手機號、個人影像信息、住宅信息、工作信息、收入信息、聯系人姓名和電話、企業郵箱、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應用安裝列表、應用使用行為以及風控信息等進行進一步審校”,而上述信息由“華為錢包”進行收集并安全傳輸給金融機構,同時華為會存儲用戶的身份證信息和手機號用于華為賬號的實名認證。

              在填寫基礎信息后,記者被匹配了度小滿提供信貸服務。借款協議中也顯示,“借款人同意貸款人和/或其授權、委派的第三方將收集、保存的借款人的信息提供給平臺用于向借款人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監管曾提出斷直連要求,要求網絡平臺機構實現個人信息與金融機構全面“斷直連”,嚴格通過持牌征信機構依法合規開展個人征信業務,規范個人信息采集使用。

              對于斷直連要求及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華為進行采訪,同樣未獲回應。

              “華為的類似金融服務主要是將相應的數據推送給金融消費者,建立起消費者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具有流量投送的意義。因掌握著大量前端客戶入口,可以進行精準的用戶畫像,因此華為發展金融業務在流量導入與客戶基數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亞指出,但與此同時,平臺也需要注意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必須基于金融消費者的確認許可才能進行服務產品的推送。

              對此,蘇筱芮則指出,機構在金融場景布局中,一定要關注金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遵循“最小必要”原則,明確數據收集和使用范疇,使得收集個人信息不斷規范化。

              “成長”掣肘何解

              華為的入局,進一步提振支付市場活力,但業內也認為,要撼動目前市場支付格局,仍有不小難度。

              從行業整體格局來看,近年來,支付牌照已成各大互聯網及產業巨頭競賽場,作為基礎服務行業的第三方支付,行業格局已大體保持穩定,且產業鏈路也更加清晰。

              “一方面,擁有支付牌照可以幫助互聯網平臺在提升合規經營水平的同時降低支付通道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互聯網平臺經過多年的業務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用戶流量和數據,利用支付進行沉淀,可依托商業鏈條、場景拓展相關增值服務,完善自身平臺的生態體系。”王蓬博說道。在他看來,華為的競爭力體現在其自身的產品生態體系,比如華為手機和相關生態產品的廣大用戶,國人對華為品牌的認可以及對華為手機上下游供應鏈的影響力。

              不過也有其推廣掣肘,“短時間看要想做到兩大支付巨頭的規模,是不可能了,只能是先逐漸依托內部生態進行用戶轉化,還要面臨用戶對兩大使用習慣上的依賴,面臨轉化成本的提升。”王蓬博提到。

              對于支付,馬傳勇曾表示,華為支付最后能“長”到多大,在多長時間里要占多少份額,華為沒有制定具體的商業目標。但隨著用戶的體驗升級,設備的不斷增多,新場景的不斷覆蓋,其相信在未來的支付場景當中,華為支付會成為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用起來的工具,至少是其中之一。

              “成長”需要時間,在業內看來,華為入場短期內不會改變行業格局,僅消化內部可轉換用戶,搭建合規可持續的技術系統,就需要很長時間。王蓬博建議機構從基礎入手,注意合規性建設,短期內不要盲目擴張投入,考慮營收平衡良性發展。同時也可以考慮利用支付帶動,串聯起自身對供應鏈廠商的影響,做大做強B端供應鏈金融和對C端用戶的消費金融。

              責任編輯:

              標簽: 支付 用戶 信息 業務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