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以歌劉靜靜: 不偏愛,懂節制,保持內容高調性,方能長久
最近半年時間里,營銷領域C位熱門詞匯,莫過于“私域流量”與“公域流量”。其風頭壓過了之前的“裂變分銷”、“流量池”等詞匯。中國互聯網紅利的結束,正逐漸改變人們的流量觀念,相比早期赤裸裸的流量爭奪,流量的精細化運營成了新的主旋律。
當下的品牌內容創業市場也正在隨著技術開掛而經歷動蕩:短視頻的逐漸崛起,讓大批所謂的“古典自媒體”人們開始思考內容可視化;再加之疫情催化,以“回形針”、“巫師財經”、“半佛仙人”為首的視頻科普內容強勢攻城略地,坐實了精耕視頻的市場認可度;直播更一度成為流量扛把子。順應這股視頻大爆炸的趨勢,各平臺紛紛上馬:微信公眾號公測視頻號,微博啟動視頻號計劃,今日頭條與西瓜視頻大力扶持圖文轉視頻創作者……
面對此行業現狀,亦以歌品牌傳播創始人劉靜靜坦言道:“不管短視頻如何迅猛發展,微信公眾號依舊是微信生態體系乃至整個新媒體領域圈層里,十分重要的一盤。公眾號在當下也仍然是內容創業的“基本盤”,微信公眾號還未過時, 圖文時代還未真正開啟。”
因為微信圖文的形式既不同于傳統媒介的古板,也不同于短視頻板塊的快節奏,它對于企業打造品牌而言,無論是精神的傳達還是價值內容的輸出,都依舊是重要的信息傳輸工具。
同時,短視頻也襲來熱潮,這對賦能品牌與IP來說,也絕對是有一大輸出渠道的加持。時間的碎片化越來越強,短視頻依靠時長短、數據流量少的優勢持續吸引大量用戶。抖音平臺標榜的是【更有趣的內容】,而快手快手重視下沉市場,著眼于【讓所有主播都能在這里找到更便于盈利的渠道】。這兩個平臺基于自身的算法,對自身媒體屬性的定位就因此產生了差異,雙方的盈利模式也就有了區分。抖音注重內容營銷,而快手更偏向于是一種直播帶貨的轉化類平臺。
近年來,微信生態也開始探索的深耕視頻賽道,關于視頻頭部軟件,亦以歌劉靜靜也大膽預測,中視頻也會是“視頻號”未來一重大發展方向。
在內容產業這張桌子上,視頻板塊無疑是當下的“熱菜”。視頻打造的思維共分為三種:內容思維、流量思維、品牌思維。流量是把人視為一個一個的字節,是數據、是信息、是畫像,本質是快速獲取的用戶占比。但品牌的精神與個人IP的賦能一直是企業內容的主旨,在互聯網流量巨大的當下,微信日活10億,視頻號日活2億,流量和形式還都只是加持,這依舊是“內容為王”的時代。
內容的鏈條上分布著不同的角色,有內容的生產者、消費者,還有監管者,而內容平臺為內容的生產和消費搭建了基礎設施,同時為品牌的傳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條件。
人們活躍地穿行在電視、手機、平板電腦等多屏幕終端,以各種方式主動使用并進行視頻平臺消費。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多屏”使用為隨時隨地的內容消費提供了平臺,這使得“用視頻”的活動場景變得越來越重要,精準定位用戶需求、情感、體驗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深度擴展,多場景共構、多任務處理成為短視頻消費的新常態。
在當前的時代,短視頻的門檻是非常低的,可能僅僅一個流行語的創造,或是一分鐘精致如電影一般的畫面就會走紅于短視頻平臺,但一時的熱度過去,持續的走紅與流量的變現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一個好的產品是需要沉淀和時間檢驗的,用戶也越來越理智,在選取信息時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和刁鉆。
劉靜靜說道:“當下已經從過去的文字時代,進入到了一個視覺時代和關系情感判斷時代。這種訴求使得人們對于優質內容的訴求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想讓品牌走上坡路,抓住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
而作為內容生產者,對于內容的把握最應該做的也是聚焦,聚焦于用戶心智,聚焦于內容本身。時至今日,不論是UP主還是頭部網紅,都不僅僅是“分享”,而是更精準的“解讀”。商業價值與所處賽道高度相關,平臺在變,介質在變,熱點在變,用戶口味也在變,商業環境也在變,什么都在變,那作為內容輸出者怎么辦?要積極擁抱變化,但朝三暮四只會自亂陣腳,所以需要有定力,還有一個“必然趨勢”,就是更多的垂直內容。
品效合一要通過商業化賦能來達到,堅持底線、堅持創新,當風口來臨,做好平臺抉擇,內容與形式是雙架馬車。兩個輪子滾起來會越滾越快,其他東西自然會向你聚集,無論是機會,還是資源。短視頻與中視頻也都是對圖文形式的有力補充。
時至今日視頻賽道已經有太多人入場了,那作為內容產出角色,要怎樣“去同質化”地掌握品牌與IP打造的核心呢?
亦以歌創始人劉靜靜坦言:“品牌的沉淀是極其不易的。最重要的便是貼近用戶的共鳴,找到屬于自己的人設底色,如此才能形成差異化,輸出因時制宜的內容迭代思路。”
打造企業品牌能夠利用新媒體與媒介系統除了要能感知到用戶具體處于什么時空場景中之外,還要能感知到用戶在這個場景下具體有什么需求,以及處在此種需求中的用戶對特定的內容又形成了怎樣的感情色彩,是拒斥的,還是接受的,抑或是強烈需要的。而且在面臨亙古不變的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之爭時,亦以歌品牌也在同步驅動,把握公域流量的社交屬性,同時也加持私域空間所特有的“強鏈接”,因為在私域流量里,盡管廣度有限,但能夠獲取的關注濃度依舊很高。
同時,由私域空間發散出來的鏈接與社交方式,就是賦能線下。盡管線上的聯系已經可以做到緊密聯系,但線下依舊是不能忽略的板塊,由私域流量帶起,融合公域流量的優勢,服務與之匹配的目標用戶人群。這樣“升維”的戰略視角,是打破傳播壁壘與品牌造就之間的功能藩籬,讓IP與受眾達到互相滲透,品效合一。
在最后劉靜靜也再次強調:“只有把用戶的需求跟品牌自身的沉淀做到高度的匹配,才能充分吸引用戶的注意,才能實現以內容為基礎的對實現精神理念地傳達。優質的內容與差異化的IP永遠有機會。也就是說,一定要堅持長期發展戰略,無論是內容資產、品牌資產還是人設資產,輸出的方式可以因時制宜,但品牌與IP 的人設底色始終不能變。”
在利用新媒體商業變現的時代,劉靜靜最后說,把賺錢的時間留給自己去感受生活也顯得尤為重要。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