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普惠:2021跟著宜信公益的腳步勇往直前!
2020年6月,云南怒江州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兒童節禮物: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與北京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的“愛心圖書室”認領活動中,75位愛心人士向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基金會捐出70余萬元愛心善款(截至6月1日),可以為孩子們建立90個愛心圖書室,以實際行動踐行教育扶貧。在圖書架起的橋梁下,這份飽含溫暖與希望的愛,不再因距離的阻隔而山高水遠。
這也是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公司528“美好生活日暨14周年慶”云端慶典的重磅環節。當晚,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公司創始人、CEO唐寧帶領15人“直播天團”化身帶貨主播,將售賣費用的1%,捐贈至北京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用于鄉村兒童保障、愛心圖書室設立等公益項目,正式拉開“宜信公益1%行動”的序幕。
從2009年創新性的推出公益助農項目宜農貸,到今年年初開創性的倡議高凈值客戶將1%的資產用于公益事業,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的公益之路已走過11年之久。作為一家成立14年的金融科技企業,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堅持助力公益背后的初心、邏輯和踐行方式,已漸漸在國內成為影響力投資的樣本。
2019年11月,國家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
第三次分配是建立在自愿性的基礎上,以慈善公益方式對社會資源和社會財富進行分配,有利于縮小社會差距,實現更合理的收入分配?!稕Q定》的通過,從根本上明確了慈善事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與之相契合的是,當財富實現自由,數字增長已經不能滿足高凈值人士個人的價值訴求,鏈接社會、解決問題、幫助他人、帶來更大影響力,正日益成為其真正的價值訴求。
而把稀缺的社會資源配置到美好的事物和組織,讓美好社會、美好生活可以更好、更早實現,這既是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秉持至今的初心,也是在成立之初就積極投身公益的終極邏輯。“如果財富管理行業大發展,客戶的資產配置之中只要有1%的配置在公益上,我們的公益事業就多出幾倍的可用資金。”2019年12月,在中國公益年會上,唐寧表達了這樣的理念。
公益背后的商業智慧:助力創一代“善”“傳”并舉
十四年來,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一直和公益慈善領域緊密相關。這一方面緣于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自身的CSR項目已經運作了十一年以上。早在成立之初,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就創造性地推出公益助農項目——宜農貸,以“借”的方式協助城市愛心人士幫扶最貧困地區的創業婦女做小項目的需求,拿到回款后可以幫助下一個人,打造了造血型、可持續的全新公益方式。
另一個極具引領性的公益亮點在于,當國內還沒有O2O概念時,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已經開始通過“線上+線下”的閉環模式,組織愛心人士去扶貧一線,實地感受他們所幫助的創業者,如何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十一年的持續運作下,這種以100元為單位進行扶貧的“小善”最終變成了“大愛”:截至目前,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共幫助了近30個貧困縣的近3萬名貧困人士,近20萬熱心公益人士參與其中,取得了豐厚的社會成果。
在點對點精準扶貧之外,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還憑借自身長期投身公益慈善所積累的豐富資源和經驗,為農民提供多種服務措施。在今年3月的一場帶貨直播中,1小時內,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以消費扶貧的方式,幫助甘肅民勤的農戶賣出5噸西紅柿。
隨著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將企業社會項目戰略性升級為“財富管理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家致力于持續通過金融創造美好的企業,為公益進行了更多的賦能。
通過資產配置投身公益,是解決這一“剛需”的有效方式,這也是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倡議高凈值人士用1%的可投資產做公益的一大動因。“公益慈善可以幫助客戶把家族的價值觀傳遞下去,在幫助我們的企業家、客戶做到社會責任擔當的同時,家族兩代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實現了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讓家族最美好的理念和資產真正得以傳承。”對于用公益助力客戶實現傳承與慈善并舉的創新性路徑,唐寧這樣解讀。
2020年3月26日,北京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下稱“基金會”)宣告成立,標志著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全面升級。據基金會秘書長徐秀玲介紹,該基金會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其公益活動業務范圍包括:資助貧困家庭生活、貧困學生就學;資助貧困學?;A設施改善;資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等突發事件造成損害的救助。北京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公益基金會的成立,也更好地豐富了1%公益資產的實現途徑。
除了目前正在推進的“愛心圖書室”項目,還有“保”貝計劃、“宜起成長”等多個創新公益項目也在陸續跟進,正如唐寧曾多次說過的那句話:“宜信公益將會與企業的發展相伴相隨,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會將公益進行到底。”
影響力投資:宜信一直“在路上”
2007年,一種全新的投資理念從意大利洛克菲勒中心傳播到全球,那就是影響力投資(Impact Investing),并迅速為政府組織、NGO和金融機構所青睞。根據全球知名的非政府組織GIIN的定義,影響力投資的主要投資對象包括公司、組織和基金,投資者的目標在財富之外還包括實現社會和環境影響力。
近年來,全球眾多富豪開始聚焦并踐行影響力投資,從比爾•蓋茨、保羅•艾倫到馬克•扎克伯格等人,無不在保持財富持久性的同時,積極投身于公益、投資于未來,將資本投資于能解決特定社會問題的項目中。
換言之,利潤和公益慈善并不矛盾,這是影響力投資的一大特點。而在這方面,從宜信首創“造血”型公益,以及堅持通過公益幫助客戶實現傳承與慈善并舉等長期實踐中可以看出,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自成立以來就與影響力投資緊密結合。
“宜信公益1%行動”更是一個有力證明。在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的倡議下,高凈值人士將1%的資產投入到公益事業中,通過直接捐贈,愛心出借和可持續投資,將讓財富獲得更好的歸宿,讓善意發揮最大的價值。
“過去做好事更多的考慮是‘自己感覺好’,其實重要是的如何將‘有限的社會資源’、‘財力物力’花在刀刃上,創造出最大的社會價值、社會回報。下一個10年、20年,中國的公益事業大有可為,也將更加專業。”在去年年底的中國公益年會上,唐寧給出這樣的預判。
作為公益金融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影響力投資正在產生越來越積極的公益作用,成為社會進步和商業文明的重要體現。在這件關乎社會公益福祉的事上,以“負責任的金融,有溫度的金融”打造美好生活、美好社會的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旗下宜信,將一直“在路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