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藜麥受到國際主流科學家重視 對糧食安全有重大意義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0-08-31 14:19:32

              相信在未來,藜麥會成為新晉主糧品種,但目前來看,尚有很大的距離。

              在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六年連豐”基礎上,近來,中央重提重視糧食安全。

              8月2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表示,中國能夠實現口糧自給,但糧食安全不光是口糧,還要考慮飼料用糧。

              他認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既要重視各種糧食作物的作用,又要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從各種糧食作物種類來講,藜麥盡管目前只是一個小眾作物,但具備成為新主糧的潛質;從技術來講,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生物技術,在加快作物育種上有其獨特優勢,需要國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

              為什么要重視藜麥?

              自從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2013年設為“國際藜麥年”之后,世界各國開始競相發展藜麥產業,藜麥也從印第安人主糧變為一種戰略資源。也正是在這時,藜麥才受到國際主流科學家重視,有關藜麥的基本生物學研究才真正開始。

              受這種科學氛圍影響,2013年,朱健康也開始組建項目團隊,研究藜麥。

              從食用角度來看,藜麥籽粒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于其它谷物,富含多種氨基酸,符合人體營養需求,且不含麩質,對麩質敏感人群是一個好消息;從種植角度來看,藜麥具備優良的耐逆性(耐鹽堿、耐干旱、耐低溫、耐貧瘠),能夠在邊際土地上種植。他說,“藜麥灌溉用水比谷物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能夠節約淡水資源。而且利用的都是邊際土地,基本上不跟現在主糧爭奪土地,相當于變相增加了可利用的耕地面積。”

              莎車縣植物逆境中心藜麥種植基地的藜麥進入收割季。

              朱健康稱,糧食安全并不只意味著國人的口糧安全,還要考慮動物的口糧安全。因為國民生活水平提高,蛋白質消費習慣轉變,對肉蛋奶需求增加,而在畜牧養殖中所需要的飼料,其中餅粕類飼料、糧食類飼料的添加占比達到70%~80%。飼料原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國外市場。藜麥含有高蛋白、營養均衡的屬性,在蛋白質含量和質量上堪與肉蛋奶匹敵,如果國民能夠從藜麥作物中攝入更多蛋白質,就會相應減少肉蛋奶需求,從而減緩對國外大豆、豆粕的進口,而且經由養殖業轉化蛋白質的路徑,效率顯然很低。從提供蛋白質的角度來看,藜麥雖然目前只是一個特別小眾的農作物,國內種植面積不超過20萬畝,但從其發展的勢頭來看,還是非常有潛力的。

              他說,“相信在未來,藜麥會成為新晉主糧品種,但目前來看,尚有很大的距離。而且,對小麥、大米這兩種口糧,多年來,國民已經形成了相應的飲食習慣,有一定的依賴性。藜麥并不會完全取代某種主糧,只能部分替代。”

              加速藜麥“5G”育種

              既然要在未來成為新晉主糧,就需要有好的品種。

              目前,國內的藜麥品種多為半野生種,產量較低,畝產200~300斤。“現在多數情況還是,只要有收成就不錯了。”朱健康稱,當前科研團隊的工作重點就是選育出更適合國內種植的品種。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育種手段,大幅度提高產量,在3~5年之內,畝產達到1000斤,這樣成為新主糧就更有底氣。

              這些年來,由朱健康領銜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藜麥項目,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比如,項目團隊收集了3000余份藜麥原始種質資源,是目前除原產國外,世界最大的藜麥遺傳資源;再比如,成功實現四個“首次”——首次在平原地區規模種植、首次在黃三角東營海濱鹽堿地種植且全生育期可鹽水灌溉、首次在新疆喀什干旱戈壁灘種植、首次在國內一年兩季種植。

              這四個“首次”,從國內的糧食安全角度來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比如,在鹽堿地種植,為我國16億畝鹽堿地這種重要的土地后備資源的利用,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優勢作物品種;在戈壁灘種植,每畝可節省一半以上的淡水用量,有利于我國發展節水農業;一年兩熟,畝產近千斤,能夠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基于全營養特性和天然的多種抗逆性,藜麥具備成為高蛋白全營養新主糧和優質牧草的潛力。在黃河三角洲等地方,有著大面積可作為后備耕地的鹽堿地資源,但鹽堿地低質土地資源和水資源供給矛盾的雙重約束,嚴重影響種植業的發展。自2019年3月份開始,藜麥項目團隊在黃三角農高區的支持下,引種試種藜麥,已確認藜麥能在鹽堿地生長且全生育期可鹽水灌溉,并篩選出多份適合鹽堿地種植的藜麥品系、可糧飼兼用的藜麥品系及具有大生物量的飼草藜麥品系。

              朱健康表示,項目團隊希望在黃河三角洲地區,以藜麥口糧和飼草藜麥為兩個重要出口,創建類似于華為5G的藜麥種業平臺,加速藜麥的“5G”育種,通過基因組研究(Genome)、種質資源鑒定(Germplasm)、基因功能鑒定(Gene function)、基因組育種 (Genomic breeding)和基因編輯 (Gene editing),顯著加速藜麥的高產、高品質、高抗逆、低消耗育種與產業化示范,構建藜麥高產、高效、高質、高值農業模式。實現藜麥單季畝產千斤的戰略目標,打造高蛋白藜麥新主糧的生產基地。

              對于藜麥的“5G”育種,他認為,雖然轉基因技術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將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但因為無法產業化應用,這些年來技術研發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活躍。但是即便是在日本、俄羅斯這些反對轉基因技術的國家,也在積極擁抱基因編輯技術在農作物上的應用,中國需積極出臺相應政策引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作者:邵海鵬)

              責任編輯:

              標簽: 重視藜麥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