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長三角示范區:首個跨省域規劃建設導則誕生

              來源:中國經濟導報 時間:2021-10-12 18:37:24

              原標題:長三角示范區:首個跨省域規劃建設導則誕生

              10月9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獲悉,《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區規劃建設導則》已經正式印發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跨省域的規劃建設導則,將助力示范區先行啟動區實現“一套標準管品質”。

              長三角示范區的元蕩步行橋一橋連兩地(上海青浦、蘇州吳江)。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供圖

              重點聚焦三大領域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導則適用于先行啟動區范圍(660平方公里),示范區整體范圍(2413平方公里)可參照執行。導則將為規劃管理人員在規劃建設、審批過程中提供依據,為規劃設計人員編制規劃和開展工程設計提供技術指導,來塑造江南韻、小鎮味和現代風共鳴的生活場景,以水為脈、林田共生、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格局。

              張忠偉表示,示范區的建設必須體現一體化和高質量的要求,必須體現生態綠色引領。規劃建設領域涉及的范圍又相對較多,按照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分步推進的原則,重點聚焦生態環境、城市設計、綜合交通等3個重點領域,形成1.0版本。

              生態環境上,構建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從生態空間、生態景觀、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建構了示范區生態環境保護管控指標體系,錨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格局,引導河湖濕地、林地、農田生態系統修復和景觀優化,打造覆蓋城鄉、活力多元、人在畫中游的全域風景體系,促進區域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協同保護與治理。

              城市設計上,塑造江南韻、小鎮味和現代風共鳴的生活場景。從城鎮和鄉村兩個方面構建了示范區城市設計管控指標體系,完善示范區歷史文化保護體系,加強各類物質與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與活化,完整展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城鄉空間脈絡和文化風貌,彰顯示范區的自然生態、城鎮空間與地方文化三大特色,營造滿足未來生產生活需求的人居環境。

              綜合交通上,打造綠色高效多樣的綜合交通系統。從公共交通、道路交通、特色交通和智慧交通四個方面建構了示范區綜合交通管控(指標)體系,以交通樞紐為核心整合空間要素和配置資源,探索跨省域交通一體化銜接技術,創新以大數據為基礎的智慧交通組織方式,踐行綠色出行,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提供全面技術指導和支撐

              上海市青浦區副區長孫挺表示,導則在規劃建設方面提供了一個非常全面的技術指導和支撐。青浦區淀山湖周邊作為一個非常特殊的濱水空間,是示范區打造世界著名湖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青浦區下一步建設的重點區域。下一步在推動環淀山湖貫通和生態修復的實施過程中,將按照導則的要求,既保護好濱水的生態環境,還要塑造更好的生態景觀,建設好淀山湖周邊的交通,同時,通過導則規劃建設好朱家角古鎮和金澤古鎮,建設出更好的江南水鄉風貌。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副區長錢宇表示,導則為吳江區如何將水生態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動能優勢,指引了一個明確的實現路徑。吳江與青浦共同推進的生態安全貫通工程,就是一個鮮活的實例。該工程在建設過程當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建立了統一的標準,真正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一套標準管品質,解決了原來解決不了的問題,將原來“三不管”地點變成為如今的綠色生態網紅的打卡地。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副縣長邱建新表示,導則對生態環境、城市設計、綜合交通、規劃執行等方面都做出了科學清晰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創新性和示范性。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對新的規劃編制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真正實現了多規合一和示范區規劃的融合。在項目推進過程當中,實際上仍舊有一些技術的模糊點,導則也給出了答案,對真正的項目具有實質性的推進作用。

              中科院院士、東南大學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段進表示,在導則編制中,他和團隊深入調研分析了示范區規劃建設管理現狀,認真借鑒與對比了當前國際先進理念、技術及其標準,尤其注重了青浦、吳江、嘉善現行地方標準的協調,解決了過去由于三地標準不統一而造成的功能不匹配、空間不協調、風格不統一、管理不精細的“四不問題”。

              段進表示,借由本次導則的編制,將這些規律以空間基因的形式錨固下來,希望通過地方標準的約束性和強制力,實現江南水鄉文脈的有效傳承。另一方面,導則特別強調在場地設計中應綜合考慮生態環境、水文條件等因素,順應自然、隨形就勢,保持和恢復河流的自然走向和優美形態,保護局部彎道、深潭、淺灘以及河濱濕地等河湖水體的多樣特征,塑造“湖、灘、蕩、堤、圩、島”等特色水景,充分展示江南水鄉特有的,由平原湖蕩、塘埔圩田、河流濕地等組成的地形地貌特征。

              多方合力反復打磨

              據悉,作為全國第一部跨省域的規劃建設導則,示范區重點突出跨界協同、突出生態綠色、突出品質示范、突出韌性安全。作為一項重要的一體化制度創新成果,規劃建設導則經過了一個反復打磨的過程,用幾個關鍵詞來講,就是聯合編制、多方銜接、專家論證。

              聯合編制。為確保導則編制工作的順利開展,搭建了“1+3”的工作協調平臺,“1”即執委會,“3”即兩區一縣人民政府。組建了“1+2”的核心技術團隊,“1”即東南大學段進院士團隊領銜,“2”即上海規劃院、上海市政院為支撐。

              多方銜接。導則初稿形成后,6個月時間內執委會累計組織召開了12次導則成果的交流對接會,同時書面征求了兩區一縣規劃、發改、交通、水務、建設、農業等多個部門意見。為進一步提高導則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實用性,執委會還組織滬蘇浙兩省一市7家曾參與過示范區規劃建設的團隊開展技術交流,充分體現管理加技術的雙重引導。對于部門和技術單位書面反饋的127條意見逐條研判并充分吸納,體現了多方參與、共商共編。

              專家論證。邀請生態環境、城市設計、綜合交通等領域的行政管理人員和權威技術專家開展專家論證,進一步強化技術支撐。(鮑筱蘭)

              責任編輯: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