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顆粒歸倉!各地“雙搶”打贏秋收“攻堅戰”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時間:2021-10-18 21:05:08

              原標題:顆粒歸倉!各地“雙搶”打贏秋收“攻堅戰”

              10月16日是第41個世界糧食日。眼下正值我國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笆种杏屑Z、心中不慌”,記者近日在多個產糧大省走訪看到,面對洪澇等極端天氣多發的情況,各地科學調度、搶抓農時,確保秋糧顆粒歸倉。

              不誤農時描繪豐收圖景

              正值秋收季,在黑龍江省綏化市北林區秦家鎮一處稻田里,稻香陣陣。幾名農機手正熟練操作水稻收割機收割水稻。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工作人員介紹,截至10月13日,黑龍江省農作物已收獲15827萬畝,占應收面積的近七成。

              從黑土“糧倉”到膠州半島,從贛鄱大地到“天府之國”,秋收的圖景在祖國大地展開。

              記者在山東省青島市平度市看到,當地農戶針對當前土壤濕粘、整地困難的生產實際,玉米收獲堅持“兩搶”原則,即“搶排積水、搶收騰茬”,加快機收進度;小麥播種堅持“播期服從墑情、播量服從播期”的原則,即使推遲播期也要保證整地和播種質量。

              10月15日,在四川省農業大縣中江縣永太鎮,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的工作人員在田間完成秋收后,又開著幾臺挖掘機挖排水溝。

              “這幾天,我們都忙著開溝,因為前段時間雨水多,開溝后把水排出去,為秋種做好準備?!苯鹚朐醇Z食專合社負責人常濤說。

              山西近期迎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強秋汛。受強降雨影響,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57.69萬畝。

              位于太岳山區的山西省安澤縣,持續降雨造成農田積水、莊稼倒伏,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占比超過四成?!氨缓樗疀_倒的玉米容易發霉、發芽,不抓緊搶收就會絕收,農民大半年的辛苦就白費了?!北┯杲Y束以來,安澤縣財政局職工李紹毓每天都在包聯的沁河莊村幫忙收秋。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進仁說,目前山西省農業農村系統有3000余名干部和專家在田間地頭開展服務。同時,督促指導運城、臨汾、晉城、長治等冬小麥區力爭10月20日前適播期多種、種好,晚播冬小麥整好地、施好肥、拌好種,確保應種盡種。

              科技創新引領秋收“新范兒”

              秋收中,農業科技及創新理念的發展與普及,正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在黑龍江省三江平原腹地,北大荒農墾集團建三江分公司的一處稻田里,一臺無人收割機正在作業。利用北斗導航,只需在手機里輸入相關參數,這臺無人機可自主定位,精準高效收割,節省了人力。

              建三江分公司工作人員介紹,公司在6個農場建設了數字農業平臺,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數字化,有的農場形成了從衛星到地面、從宏觀到微觀的農情監測系統。

              而在黑龍江省海倫市東興現代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無人機早已不是“新鮮事”。“我們現在有大大小小無人機28臺,不僅自己用,還服務周邊農戶。”合作社理事長劉春生說。

              秋收中,秸稈處理一度成為一些農民心中的難題。過去不少農民選擇焚燒,不僅帶來安全隱患,還污染空氣。近年來,多地通過科技創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讓秸稈“變廢為寶”。

              記者在山東省膠州市鋪集鎮鹿家村看到,不少種植戶采用精細化粉碎混埋還田技術,秸稈還田時深耕并配施生物菌劑,不僅可增加土壤有機質,還能緩解病害問題。

              “采用這種方式還田,每畝地得多花約70元。但今年市里有補貼,很多人的積極性調動了起來?!贝迕衤贡拐f。

              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姜延海介紹,膠州市還利用農作物秸稈制造有機肥,進一步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耕地地力。

              “藏糧于地”助力可持續發展

              10月中旬,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龔坊鎮濂坑村2900多畝晚稻已成熟。村民曾憲林站在農田間,豐收的喜悅掛在臉上。

              在地頭,曾憲林談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給秋收帶來的好處,“田整平了,路修寬了,大型農機能直接開到田里,運糧卡車也能開到田邊,一天能收割40畝,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

              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提升糧食產能和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藏糧于地”為端牢“中國飯碗”提供堅實保障。

              在山東省平度市,當地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特別是水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平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瑜輝舉例說,2019年膠萊河項目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65。通過項目實施,節水灌溉區域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855,改善灌溉區域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75,年節水量可達141.6萬立方米。

              平度市明村鎮東店子村村民王洪春告訴記者,他在明村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流轉承包土地2700畝,“大致一算,一年下來每畝地平均節約成本100元左右,平均增產200斤、增收200元?!?王洪春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大好處就是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焙邶埥『愂修r業農村局干部高波說,“以前雨水沖刷嚴重時,有的農田受侵蝕的部分每年流失的黑土厚度可達二三十厘米,高標準農田建設則可通過加固護坡等方式,有效減少水土流失,保護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P>

              (執筆記者楊喆,參與采寫王建、王凱、梁曉飛、陳春園、高健鈞、王勁玉、許雄、陳志豪)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

              責任編輯: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