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從炒股到炒期貨 上市公司“不務正業”要收手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時間:2021-11-07 08:57:48

              從炒股到炒期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進行金融投資,這也成為公司業績波動的“雙刃劍”。去年還有上市公司成為“期貨大神”引發陣陣驚呼,今年成為焦點的卻是巨虧“大出血”。從公司經營和產業整合的角度來看,如果上市公司參與金融投資是為了套期保值、降低經營成本和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話,適度的對外投資無可厚非。但如果是和主業經營無關的投資行為,則很容易成為公司業績不必要波動的來源,增加投資者“踩雷”的風險。特別是在目前已經有數百家上市公司對外金融投資的背景下,類似“不務正業”的投資很可能在某個時段成為放大金融風險的來源,上市公司的自律和相關部門的規范已經迫在眉睫。

              以結果論英雄?

              金融風險放大不容忽視

              相關統計顯示,參與證券投資和期貨投資的上市公司已經超過了700家,雖然在目前45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數量中占比并不算非常高,但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忽視的數字。近期,老牌上市藥企云南白藥在三季報中指出,公司在前三季度營收增長超過18%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同比下滑超過40%,其中的“元兇”正是投資股票損失超過15億元。如果扣除這個因素的話,云南白藥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基本持平。除了云南白藥在股市上栽了跟頭之外,秦安股份、豪悅護理、金麒麟等在期貨市場上也損失不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壓制股價表現的重要因素。

              如果以“結果論英雄”來看,這幾家損失巨大的公司大可以用“操作水平太差”來形容,但問題絕不是這么簡單。在金融市場的跌宕起伏中,股市和期貨本身就沒有穩賺不賠的“長期飯票”,云南白藥今年在股市上蒙受損失,但在2020年卻有超過23億元的斬獲,盈虧對抵之后仍有8億元左右的賬面浮盈;秦安股份也是如此,去年一度在期貨市場上斬獲頗豐,收獲網民“期貨大神”的贊譽。即使是今年提前做空焦炭、焦煤期貨的豪悅護理,如果繼續持有相關合約等到價格大跌,反敗為勝也未可知。但即使起起伏伏之后有所盈利,但巨大的波動難免會影響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金融風險放大。比如,股市下跌之后,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資產相應減值,造成凈利潤下滑,進一步導致股價下跌,形成“骨牌效應”,進一步加劇市場的弱勢。

              在這種情況下,對主流機構來說,上市公司“不務正業”意味著凈利潤的不穩定,給予的長期估值水平必定會調低,實際上對公司的股價表現會形成一定的壓制。在A股機構占比提升、理性投資力量壯大的情況下,即使短期之內可能因為投資收益而對股價產生刺激,長期來看也必定回歸正常。

              和主業無關的炒作應有所節制

              當然,對上市公司的金融投資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應當嚴格區分金融投資和主業的關聯性。以投資股票而言,如果上市公司是著眼于產業鏈的整合,或者收購兼并同行,那么在股價合適甚至低估的情況下出手,是有可能達成加快發展、事半功倍的效果。期貨市場也類似,如果上市公司能夠善用套期保值,為手中的現貨提前鎖定成本或收益,那么也可以實現控制成本、平滑利潤的效果,給投資者比較穩定的預期。這也是股市、期貨等現代金融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功能,而非僅僅只有投機炒作。

              不過在現實中,上市公司無論是投資股市還是期貨,都存在“偏離初心”的現象。在股票投資方面,專注于本行業和產業鏈整合的案例不多,更多的是在二級市場上進行和主業無關的“炒股”;參與期貨市場也存在套期保值目標不明顯,或出現過量對沖導致凈利潤波動被放大的現象。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偏離主業的金融投資,注定收益不會長久,甚至可能占用原本可以用于研發、擴大生產的資金,形成“脫實向虛”的不良現象;此外,也有可能衍生出用上市公司資金接盤特定股票、損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老鼠倉”現象。因此,和主業無關的金融投資,所有上市公司都應當有所節制,以免追求“偏財”過了頭,影響公司自身業務的長期發展。

              自律和監管缺一不可

              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資金自主使用權,對于金融投資,自律和監管缺一不可。有些上市公司在主業遇到瓶頸,或現金凈流入較多的情況下存在過剩資金,尋求資產增值渠道無可厚非,但親自上陣并非最好的選擇。筆者認為,對這些公司來說,與其將資金投入股市和期貨,倒不如等待未來收購的良機,或者將資金通過加大分紅力度、回購股份注銷等方式來回饋股東。這樣的操作,把過剩資金的選擇權交由股東處置,不失為更負責任的方式,也更容易得到市場的認同。

              而在監管方面,除了加大事后的問詢和信息披露的力度之外,監管部門還應當增加對上市公司高管的教育培訓,引導其了解使用金融工具和企業經營的關系。特別是對于剛上市不久的公司,更應當加強對募集資金之后對外金融投資的監管,最大限度避免意外“爆雷”的出現。

              (文章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責任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