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中信建投:“拉尼娜”或將推動大宗商品價格

              來源:文濤宏觀債券研究 時間:2021-11-08 16:27:47

              摘要

              拉尼娜現象將對天氣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從歷史資料來看,在拉尼娜現象最嚴重的冬季,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平時更加頻繁和強烈,中國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比往年同期更低;華南地區的水汽條件與往年同期有明顯差異,不利于降水的形成。而今年將有較大概率形成“雙峰型”拉尼娜。

              能源品:拉尼娜現象期間,原油、取暖油、動力煤等能源品漲幅較高,天然氣沒有明顯影響。拉尼娜現象結束后的6-12個月內,能源品價格仍然顯著高于歷史均值。拉尼娜現象出現并達到極致之后的六個月中,所有的能源品價格上漲的概率均增大,其中油價上漲的概率最高,且漲幅最大,煤炭稍弱。六個月后,天氣因素與能源品價格的相關性開始出現分化,天然氣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時間相對較長,一般能有6-12個月的長期影響??偟膩碚f,以拉尼娜現象極值為起點觀察,一年(12個月)窗口期中能源價格上漲的概率顯著超過50%。

              農產品:冬季拉尼娜現象可能會引致干旱(南美為主)、洪澇(東南亞為主)、寒冷等極端天氣,最可能影響的農業品是大豆、棕櫚油、橡膠。從旱情角度,主要考慮南美特別是阿根廷大豆,分析歷史數據發現,在最近十次拉尼娜現象出現的年份,阿根廷大豆有六次明顯減產。從洪澇的角度考慮,東南亞的油棕、橡膠等多年生作物可能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非線性。這類作物收到雨水的影響較大,適度雨水有利于增加產量、拉低價格,而洪澇災害則會使得產量減少、價格增加。從寒冷的角度考慮,影響的主要是冬小麥,我國小麥種植區以華北為主,而拉尼娜現象造成的極寒天氣一般發生在東北,并不在小麥的主產區且小麥本身屬于耐寒品種,統計意義上的影響不顯著。

              綜上所述,近期國內疫情散點多發、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如若拉尼娜現象引致的“寒冬預期”落實,將為疫情防控工作、能源品保供穩價乃至經濟增速帶來多重挑戰。

              正文

              一、今年預期形成“雙峰型拉尼娜”,可能對氣候產生強影響

              (一)“拉尼娜”即海洋低溫環境

              “拉尼娜”是一種自然的海洋大氣現象,其特征是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溫持續異常的偏低,從判定標準來看,連續三個月低于正常平均值超0.5攝氏度,就進入了拉尼娜狀態,連續5個月低于該閾值,稱為拉尼娜事件。對于水域溫度的解讀,最常用的區域是Nio3.4區域,這種衡量標準被稱為海洋尼諾指數(ONI)。

              拉尼娜現象將對天氣和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從歷史資料來看,在拉尼娜現象最嚴重的冬季,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平時更加頻繁和強烈,中國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可能比往年同期更低;華南地區的水汽條件與往年同期有明顯差異,不利于降水的形成。在1951年以來的15次拉尼娜事件中,中國冬季氣溫在10年內較低,在5年內較高。例如,2008年中等強度的拉尼娜現象在南方造成了罕見的雨、雪和冰凍災害。

              (二)今年預期形成“雙峰型拉尼娜”,氣候影響較強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于2021年10月14日稱,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已經開始出現拉尼娜現象。考慮到去年秋冬季已經出現過一次拉尼娜現象,因此今年將會是較為罕見的“雙峰型拉尼娜”年(連續兩次低溫年)。NOAA在赤道太平洋大部分地區觀測到低層東風異常和高層西風異常。熱帶對流在日期變化線附近和以西受到抑制,在印度尼西亞上空增強??偟膩碚f,海氣耦合系統與拉尼娜現象是一致的。據國際氣候與社會研究所(IRI ENSO)稱,拉尼娜現象已經發展,且預計在2021年12月至 2022年2月期間,有87%的幾率發生拉尼娜現象。

              二、“拉尼娜”現象帶動能源、農產品(PPI/CPI)價格上行

              (一)拉尼娜現象對原油、取暖油、煤炭等能源品有明顯影響

              拉尼娜現象期間,原油、取暖油、動力煤等能源品多數情況下都會上漲,天然氣沒有明顯影響。我們統計了過去6次拉尼娜現象,結果發現,在拉尼娜現象期間(連續三個月低于正常平均值超0.5攝氏度),布倫特原油和取暖油價格分別平均上漲19.1%和16.4%,顯著高于歷史平均水平。動力煤期貨則在此期間平均上漲13.0%,也高于同期水平。天然氣期貨價格在則平均小幅下跌5.3%,與6.7%的平均跌幅相差不大。

              拉尼娜現象結束后的6-12個月內,能源品價格仍然顯著高于歷史均值,說明拉尼娜現象對能源品或許具有長期影響。從統計規律看,12個月的窗口期內,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天然氣>石油>煤炭。拉尼娜現象出現并達到極致之后的六個月中,所有的能源品價格上漲的概率均增大,其中油價上漲的概率最高、天然氣次之、煤炭稍弱。六個月后,天氣因素與能源品價格的相關性開始出現分化,天然氣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時間相對較長,一般能有6-12個月的長期影響??偟膩碚f,以拉尼娜現象極值為起點觀察,一年(12個月)窗口期中能源價格上漲的概率顯著超過50%。

              今年,能源品價格受供需矛盾的強力支撐,而寒冬的天氣信號將助推能源價格的上升。全球范圍內的環保提速導致傳統能源的供需缺口,異常天氣更容易放大能源價格的波動。長期來看,當然諸如疫情沖擊下帶來的不利供給變動等供需矛盾才是此類大宗產品價格波動的邏輯根源,但無疑天氣因素將會放大這一矛盾,至少在市場交易情緒上得以體現。

              從國內來看,需要關注冷冬特別是可能出現的極端氣候對能源價格的影響。以2007年末2008年初極端的拉尼娜現象為例可以發現,極端的冷冬、冰雪氣候對于我國特別是局部受災區域的能源價格有帶動作用,當然,這種作用亦受到歷史趨勢、供需和國家儲備調控等因素的多重影響。2007年8月份以后,赤道東太平洋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持續偏低并迅速發展,進入了拉尼娜狀態,是1951年以來拉尼娜發展最快的一次,也是事件的前6個月平均強度最強的一次。最終導致2008年年初我國南方區域出現極端冰雪天氣。歷史統計數據顯示,在2008年拉尼娜極端現象期間,我國能源品價格上漲趨勢明顯。

              今年是雙峰型拉尼娜現象的第二年,一般情況下第二年強度會弱于第一年,但其氣候影響不一定會弱于第一年,這是由于赤道太平洋持續長達兩年的偏冷狀態,有可能仍然會對全球氣候,包括我國冬季氣候,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不排除今年仍然會出現極端寒潮事件的爆發和冬季階段性的偏冷。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海洋能量耦合模式的季節預報,今年10月至12月,新疆大部分地區、華北大部分地區、長江中游和北方地區的平均氣溫均低于過去同期。這意味著北方的電力與供暖需求可能仍保持高位,因此仍應關注國內能源可能出現的短缺,特別是極端天氣情況可能造成的意外擾動。

              此外,我們也研究了拉尼娜現象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價格的影響,沒有發現明顯的相關性。

              (二)拉尼娜現象對農產品特別是大豆、小麥價格有明顯影響

              冬季拉尼娜現象的影響是全球性的,南美洲的農作物可能面臨干旱,而東南亞的棕櫚和橡膠可能面臨洪澇。例如,南加州的持續干旱無法緩解;富含玉米、咖啡和大豆的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將受到更大的打擊;與此同時,印尼各地的棕櫚油可能受到洪水增加的影響。綜上所述,從全球農產品種植區分布來看,受拉尼娜現象影響較大的主要作物生產區主要是熱帶油棕櫚樹和橡膠樹(主要考慮馬來西亞與東南亞),以及溫帶大豆和玉米(主要考慮北美與南美)。

              從旱情角度考慮,主要關注南美特別是阿根廷大豆。拉尼娜發生的12月至次年2月恰好重合11月至次年1月南美特別是阿根廷大豆播種到結果的關鍵階段,雙峰型拉尼娜下土壤含水的稀少加之降雨的趨減,大豆以及玉米的價格或面臨單產下滑的推升作用。分析歷史數據發現,在最近十次拉尼娜現象出現的年份,巴西大豆有三次出現明顯減產,阿根廷大豆有六次明顯減產。

              從洪澇的角度考慮,東南亞的油棕、橡膠等多年生作物可能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并非線性。一般情況下,棕櫚油、橡膠普遍受益于拉尼娜現象帶來的豐富降水,第二年的產量一般會增加。但是如果過多的降雨反而會造成洪澇災害,不僅不利于生產活動的進行,運輸等損失也會相應增加。所以,對于多雨造成的農業生產結果,適度雨水有利于增加產量,拉低價格,而洪澇災害則會使得產量減少,價格增加。

              從寒冷的角度考慮,影響的主要是冬小麥,但一般影響相對較小。冬小麥是我國冬季重要的種植作物,每年一般九月中到十月末播種,次年五六月份收獲,如果在此期間出現極寒天氣,可能對小麥的單產造成影響。但歷史回溯研究發現,拉尼娜現象對我國小麥價格的整體影響并不明顯,原因有二:第一,我國小麥種植區以華北為主,而拉尼娜現象造成的極寒天氣一般發生在東北,并不在小麥的主產區;第二,小麥本身屬于耐寒品種,且經過多年培育對于冷冬的耐受力相對較強。在我國,有可獲得統計數據以后的拉尼娜現象中,僅有2017年小麥單產有明顯下降,其他年份沒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影響。

              綜上所述,近期國內疫情散點多發、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如若拉尼娜現象引致的“寒冬預期”落實,將為疫情防控工作、能源品保供穩價乃至經濟增速帶來多重挑戰。冬季低溫病毒存活時間較長,感染可能性增加,對于生產活動也帶來一定挑戰。能源品價格、農產品產量都有可能受極端天氣因素影響,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類(原油、取暖油、動力煤)以及農產品(大豆、玉米)價格的上行,在可能推高PPI和CPI的同時,也會在上下游之間產生結構性分化,此外,房地產與基建等經濟活動也可能會受拉尼娜帶來的極寒天氣影響而減弱。因此,若拉尼娜帶來的寒冬預期落實,經濟增速有進一步下行的可能。

              風險提示:天氣超預期,政策力度超預期,其他未考慮因素。

              (文章來源:文濤宏觀債券研究)

              責任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