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年內人身險產品經歷三次更替 三大類型保險“變天”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時間:2021-12-09 16:32:43

              或下架產品,或宣布將暫停互聯網保險業務,目前,互聯網人身險正上演停售潮。事實上,今年以來,人身險產品經歷了三次更替。第一次是2月1日之前的重疾險停售以及在此之后的新定義重疾險上市;第二次是5月1日之前的短期健康險停售以及此后的上新;第三次即目前正在進行的互聯網人身險產品停售,預計將持續至12月30日,之后將有符合新規的產品上市。整體上看,這三次人身險產品更替潮,主要都是受政策影響。

              從市場表現來看,這三次產品更替潮都呈現共同特點:新政大限前一段時期保費沖高,新政正式實施后回落。業內人士認為,規范市場銷售行為等政策會短期沖擊市場,有利于行業持續穩定發展,不過部分業務提高了經營門檻,可能對一些經營主體造成重大影響,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展望2022年,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人身險行業恐難短期扭轉局勢,低迷態勢還將持續。

              重疾險保費持續下降

              持續走紅了十來年的重疾險今年遇到了大難題:隨著新舊定義產品的更替,其銷售陷入更加低迷的態勢。

              根據銀保監會規定,從今年2月1日起,保險公司只能銷售基于《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范(2020年修訂版)》開發的成人重大疾病保險產品(業界稱之為新定義重疾險)。

              在該新規實施前,舊定義重疾險銷售量猛增,消費者加速“上車”。據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今年1月份,部分險企的新單標準保費同比大增40%,個別公司甚至增長了70%,但過度營銷也透支了市場,新規正式實施后,重疾險客戶儲備基本從零開始,加上市場接受新定義產品也需要時間,此后保費一路走低,全年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也呈高開低走之勢。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和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對記者表示,從過去多年重疾險的理賠趨勢以及醫療技術的發展來看,重疾險定義的更新是必要的,產品更加科學,也有利于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今后的重疾險發展之路應當如何走?一家大型人身險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重疾險產品必須進一步聚焦保障,提高保障杠桿,進行產品責任的模塊化組合。同時,重疾險還必須與健康管理業務相融合,通過組合拳突破銷售難題。”

              中再壽險相關負責人認為,重疾險要實現突圍需要從產品的功能化創新切入,實現渠道改革和產品改革的互相配合。真正地從需求出發,以此為基礎革新開發適應渠道的高價值產品。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在重疾險自身功能雜糅、人身險產品不斷創新、監管政策調整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重疾險占健康險的比重將持續下降,而功能性更強的醫療險、護理險等占比將持續上升。

              長期醫療險發力

              短期健康險尤其是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短期醫療險,可謂近年健康險市場的明星產品。其低門檻、高保障的特點快速獲得消費者青睞,部分產品“保證續保”的承諾更是直擊消費者痛點,短期醫療險的快速走紅也吸引險企紛紛涉足,但非理性競爭、短險長做等問題也逐漸凸顯。

              1月11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保險公司開發的短期健康保險產品中包含續保責任的,應當在保險條款中明確表述為“不保證續保”條款。同時,保險公司不得在短期健康保險產品條款、宣傳材料中使用“自動續保”“承諾續?!薄敖K身限額”等易與長期健康保險混淆的詞句。通知要求,5月1日前不符合要求的產品須停止銷售。

              受該政策影響,4月底短期健康險迎來一大波停售潮,此后保險公司根據監管要求重新推出新的健康險產品。不過,5月份之后健康險保費出現明顯下滑。

              財產險公司只能經營短期健康險業務,從今年其各月度保費收入變化,也可以看出該政策的影響。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財險公司各月度健康險保費收入分別為235億元、160億元、287億元、101億元、83億元、136億元、95億元、66億元、56億元以及18億元。不難看出,5月份以后的健康險月均保費明顯低于前4個月。5月份健康險受政策短期影響環比下降17.8%。此后,7月份到10月份,健康險保費一路下滑,除了受上述通知帶來的產品更替影響,也與監管機構持續嚴監管、進行互聯網保險整治有關。例如,北京銀保監局8月底對北京地區互聯網保險營銷宣傳進行專項整治,要求相關險企和中介機構全面停止“首月1元”“1元升級”“免費贈險”等誘導或誤導性營銷內容。

              朱俊生認為,短期健康險不得保證續保,對財產險公司的沖擊更大,因為財產險公司只能經營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健康險。根據健康險的國際經驗,短期健康險是可以保證續保或承諾續保的。建議允許短期健康險可承諾續保,允許保險公司調整費率。

              互聯網人身險格局重塑

              近年來,互聯網人身險快速發展,2020年累計實現規模保費2110.8億元,同比增長13.6%,遠高于人身險整體保費7.5%的增速。

              10月22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人身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必須滿足多方面條件,尤其是經營長期互聯網保險產品需要在償付能力等多方面滿足“高階要求”。

              “從今年引發三次產品更替潮的政策來看,互聯網人身險新規對保險公司的影響可能最大?!敝炜∩硎荆瑐€別主要依賴互聯網渠道發展的中小險企,可能面臨發展中的重大挑戰。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統計報告,2020年,有61家人身險公司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其中40家保費同比上漲,民生保險和信泰人壽的增幅最大。弘康人壽互聯網規模保費排名第十位。受上述新政影響,目前,信泰人壽已經宣布明年1月1日暫停互聯網保險業務,弘康人壽多款產品須下架。

              此外,富邦財險、三峽人壽等多家險企近日宣布將從2022年1月1日起暫?;ヂ摼W保險業務,何時重啟還是一個未知數。同時,互聯網保險產品正陸續停售。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有的中小險企以互聯網經營為特色,也是業務主渠道,在該領域打造了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產品,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而暫?;ヂ摼W業務或者大幅調整,將對其業務產生較大沖擊,甚至可能存在現金流風險。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部分互聯網人身險產品極致的性價比已經成為險企難以承受之重,潛在經營風險較大,有必要對險企的償付能力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以防范風險。

              互聯網人身險的經營門檻提高了,中小險企所受影響更大,業務開拓何去何從?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教授郭振華認為,銀保渠道可能是一個方向。近期,銀保監會下發的《人身保險銷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銀保產品在一對一深度合作下,險企可以派駐人員“駐點銷售”,這也被認為暫停了11年的銀行駐點銷售有可能重啟,銀保渠道可能成為互聯網渠道門檻抬高之后中小險企拓展業務的另一個重要出口。

              整體來看,今年人身險市場屬于監管新政較多、市場發展較為艱難的一年。展望2022年,業內人士并不是十分樂觀。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咨詢合伙人周瑾認為,當前行業遇到的挑戰并非短期因素所致,而是行業多年粗放式發展模式累計問題的集中暴露。這一狀況短期難以扭轉,因此,預計明年的人身險市場還將延續今年的態勢。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研究院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也持相似觀點,他表示,人身險公司的風險出清需要較長時間。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之聲)

              責任編輯: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