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中國大豆自產量可增三倍 這項技術何以神奇?

              來源:第一財經 時間:2022-01-25 09:16:16

              為防止食物自給率持續下降,中國在重提大豆振興計劃后,再次要求“擴種大豆和油料”。擴種大豆和油料,關鍵在于耕地面積,這就需要更好地解決玉米、大豆爭地的現實問題。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正是保障玉米生產穩定、提升大豆供給能力的有效途徑。2022年,農業農村部決定在全國大范圍推廣這一技術?!爸С治鞅薄ⅫS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加快推廣新模式新技術,逐步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p>

              “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到底有何神奇之處,值得全國推廣?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及其團隊是該技術的創始團隊。近日,楊文鈺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表示,這一技術起始于2000年,歷經超過20年的不斷創新,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破解了間套作高低位作物不能協調高產與綠色穩產的世界難題。尤為重要的是,該項技術應用前景廣闊?,F有玉米種植面積,如果80%進行帶狀間套種植,可多產大豆5544萬噸;即便是只有50%,也可多產大豆3465萬噸。

              中國大豆近年來一直是進口量遠大于自產的格局,從數據上看,2020年,中國大豆進口突破1億噸,2021年全國大豆產量僅為1640萬噸。

              技術優勢及效果

              玉米、大豆都是大宗農產品,在中國需求量大,僅靠單作難以滿足需求,爭地矛盾是長期困擾國內糧食安全的一大難題。楊文鈺稱,將傳統的玉米-大豆間套作模式創新,形成與現代農業相適應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該技術具有高產出、機械化、可持續、抗風險等優勢。

              楊文鈺稱,應用該技術后,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在不減糧的前提下增加優質食用大豆供給。

              具體來說,該技術通過高稈作物與矮稈作物、碳三作物與碳四作物、養地作物與耗地作物搭配,帶狀間作和套作系統土地當量比分別達到1.42和2.36(分別相當于1畝地產出1.42和2.36畝地的糧食);同時,應用該技術后的玉米產量與原單作產量水平相當,新增帶狀套作大豆130~150公斤/畝,帶狀間作大豆100~130公斤/畝;畝增產值400~600元。

              除了研制出適宜帶狀間作套種的播種機、植保機及收獲機,實現播種、田間管理與收割全程機械化以外,該技術還根據復合種植系統中玉米、大豆需氮特性,玉米帶與大豆帶年際間交換輪作,自主研制了專用緩釋肥與播種機,優化了施肥方式與施肥量,一次性完成播種與施肥作業,每畝減施純氮4公斤以上。此外,根據帶狀復合種植系統的病蟲草發生特點,通過研發綜合防控產品,創制了播前封閉除草、苗期莖葉分帶定向噴藥相結合的化學除草新技術,農藥施用量減少25%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該技術將高稈的禾本科與矮稈的豆科組合在一起,二者的互補功能對抵御自然風險,特別是在耐旱、耐瘠薄、抗風災上顯示出突出效果。相對單作玉米或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后,作物根系構型發生重塑,既增強了根系對養分的吸收,又增強植株的耐旱能力;行向與風向一致,寬的大豆帶有利于風的流動,降低玉米倒伏。

              楊文鈺稱,在經濟效益上,該技術有效彌補了單一玉米或單一大豆種植因其價格波動帶來的增產不增收問題。

              具體來說,在保證玉米穩產的基礎上,增收一季大豆,粒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較單作玉米在成本投入增加191.5元/畝的條件下,畝產值高563.5元、畝增利潤高372元;鮮食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均增效1300元,青貯飼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畝增效1100元。

              該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將來帶來突出的社會效益。楊文鈺提到,不僅可增加單位面積純收入,而且在玉米總產不減的同時,新增加的粒用大豆可緩解我國食用大豆供需矛盾;青貯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與混合青貯技術可為草食畜牧業提供優質混合青貯飼料;全程機械化作業可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緊缺的壓力,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在生態效益方面,他說,相對傳統玉米-甘薯套作,該技術減少土壤流失量10.8%、地表徑流量85.1%;相對傳統單作,帶狀復合種植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20%、增加土壤總有機碳7.24%、增加作物固碳能力18.6%;同時,利用生物多樣性、分帶輪作和小株距密植降低病蟲草害發生,農藥施藥量降低25%以上,用藥次數減少3~4次。

              國內應用及走出國門

              隨著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參數的日益完善,技術應用效果越來越顯著,逐步由四川走向全國。2019年3月,國家《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公布,明確提出要重點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等增產增效技術;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大對玉米、大豆間作新農藝推廣的支持力度”。

              據不完全統計,該技術成果從2003年至2020年累計推廣8960萬畝,其中,四川省推廣應用5316萬畝,技術覆蓋率達到75%以上。

              2019年,該技術被遴選為國家大豆振興計劃重點推廣技術。隨后,經過國內院士團隊的第三方評價,一致認為:“該成果在間套作理論、技術、機具和應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楊文鈺稱,巴基斯坦從政府到學界高度認可該技術,他們一致認為,該技術是解決巴基斯坦大量進口大豆的唯一有效手段,將在全國大力推廣該技術。此外,四川農業大學與巴方相關大學決定合作建設巴基斯坦國家作物帶狀復合種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此同時,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已將該技術的推廣應用列為中巴經濟走廊項目。

              雖然外界對“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寄予厚望,希望通過大面積推廣,解決中國玉米、大豆爭地這個糾結多年的現實矛盾。不過,該技術仍然有進步空間。

              楊文鈺提到,在種質資源方面,適宜不同區域強耐蔭大豆品種缺乏;在農機具方面,高效率、智能化全程機械化配套農機具仍有待研發與應用等。

              (文章來源:第一財經)

              責任編輯:

              標簽: 大豆 中國 技術 產量 玉米 油料 防止 食物 自給率 重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