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如何避免掉入借貸“陷阱”?銀保監會發布最新風險提示

              來源:掌上長沙 時間:2022-03-15 19:15:01

              放款快額度高,最高100萬、信用卡分期享超值優惠……當前,諸如此類的消費借貸廣告愈發頻繁地出現各類消費場景,也給消費者帶來諸多金融風險。3月14日,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關于警惕過度借貸營銷誘導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遠離過度借貸營銷陷阱,防范過度信貸風險。那么,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到底存在哪些借貸陷阱,又該如何防范?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誘導貸款、過度營銷

              各大APP“搶”著放貸

              “現在連美圖軟件都開始做網貸了?”近日,市民劉女士像記者吐槽說,下載美圖秀秀App,卻看到借錢入口最高可借20萬元,并且標榜“1000元借12個月平均每天僅需0.11元”的宣傳語。

              以往,大家較為熟知的借貸軟件有支付寶的借唄、京東的金條、美團的借錢等,而如今,借錢卻成了“信手拈來”的事情,幾乎打開手機上常用的App,不管是購物還是娛樂,甚至連八竿子打不著的“WPS辦公軟件”“名片全能王”等工具類App都能借到錢,且商家往往通過“日息低”“秒到賬”“0門檻”等噱頭吸引借貸。

              記者下載了多個帶有網貸入口的App并嘗試開通借款功能后發現,“領取額度、申請借款、極速放款”是大部分平臺的基本流程。但有些借貸平臺的審核要求并不嚴格,幾乎只要申請人申請,連財務狀況都沒有審核,馬上就能貸出大額貸款。

              此外,App花式放貸的背后也不乏各種讓人防不勝防的套路,例如,大量索取個人信息,以“送禮品”“送會員”等小恩小惠,誘導用戶貸款等??此埔惶熘恍鑾捉清X,實則年化利率突破20%。

              入不敷出、賬單壓力

              超前消費或成“甜蜜陷阱”

              近年來,伴隨人們消費觀念的逐漸轉變,以及個人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超前消費”這一曾經的新興概念逐漸變為被大眾普遍接受的社會現象。但在“剁手一時爽”之后,許多人也迎來了還款的巨大壓力。

              三八女王節前夕,各大電商紛紛春節后第一個電商大促。前幾日,市民夏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了一款奢侈品包包,但對于月收入5000元的她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跋人⒖ㄙI了再說?!毕呐坑X得,自己恰好碰到了喜歡的款式,當然要收入囊中,至于后續的還款,林女士選擇了信用卡分期。

              “消費時不覺得,等到還款日看了賬單,就覺得壓力山大?!痹陂L沙從事銷售崗位的曉峰坦言,每個月工資一到賬,自己第一件事就是去還花唄和信用卡了?!鞍殡S著”超前消費,信用卡、螞蟻花唄、京東白條這些貸款、分期付款、預支這些支付形式也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推動著人們進行提前消費。

              協議捆綁、信息裸奔

              個人信息存在過度收集現象

              “我就是點個貸款,為什么要同意這么多協議?”“我在App上走了貸款流程,綁定銀行卡后卻強制扣除了298元會員費!”記者梳理發現,在新浪黑貓投訴平臺上,不少貸款人表示自己的個人信息被借款平臺綁定,甚至在綁定銀行卡后被莫名扣款。

              “難怪我一申請貸款,每天都有各種公司的人打電話進行營銷騷擾……”有著類似經歷的消費者向記者吐槽道,“沒仔細看條款點了同意,個人信息基本就是‘裸奔狀態’了,這種捆綁式授權勾選,簡直讓人頭皮發麻……”

              有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在央行、銀保監會、外管局發布的行政處罰名單中,涉及信息處理等違規問題的罰單共計119張,罰款金額合計約4654萬元。而在本次銀保監會發布的風險提示中,“過度收集個人信息,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權”成為金融行業普遍存在的違規行為。據悉,一些金融機構、互聯網平臺在開展相關業務或合作業務時,存在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不到位的現象。如以默認同意、概括授權等方式獲取授權;未經消費者同意或違背消費者意愿將個人信息用于信用卡業務、消費信貸業務以外的用途;不當獲取消費者外部信息等。

              銀保監會提醒

              防范過度信貸提高法律意識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消費者,要了解消費信貸的有關政策和風險,防范過度信貸透支消費風險,提高法律意識,保護合法權益。

              堅持量入為出消費觀,合理使用信用卡、小額信貸等服務,在不超出個人和家庭負擔能力的基礎上,合理發揮消費信貸產品的消費支持作用,養成良好的消費還款習慣,樹立科學理性的負債觀、消費觀和理財觀。

              從正規金融機構、正規渠道獲取信貸服務,不把消費信貸用于非消費領域。樹立負責任的借貸意識,不要無節制地超前消費和過度負債。尤其要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不輕信非法網絡借貸虛假宣傳,遠離不良校園貸、套路貸等掠奪性貸款侵害。不把信用卡、小額信貸等消費信貸資金用于購買房產、炒股、理財、償還其他貸款等非消費領域。

              提高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意識。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不隨意簽字授權,注意保管好個人重要證件、賬號密碼、驗證碼、人臉識別等信息。不隨意委托他人簽訂協議、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避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一旦發現侵害自身合法權益行為,要及時選擇合法途徑維權。

              (文章來源:掌上長沙)

              責任編輯:

              標簽: 銀保監會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