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熱點 > > 正文

              世界熱推薦:高溫背后的“三重”拉尼娜可能更需要警惕

              來源:光大期貨 時間:2022-08-19 08:51:02

              主要觀點:

              2022年7月以來,全球頻發極端高溫天氣。本輪高溫特征,范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造成今年高溫天氣的直接原因,是全球大氣環流異常,伴隨的中長期因素是拉尼娜事件、全球變暖和熱島效應。對于高溫未來的發展,從預測來看北半球極端高溫事件發生的信號仍然持續,國內北方地區可能溫度仍將高于往年。同時東太平洋海溫偏低,可能會一直持續到年底,即今年冬季大概率發生拉尼娜事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從全球范圍來看,高溫最直接的影響是干旱,拉尼娜有加劇干旱的可能。根據歐盟干旱指標的7月最新地圖,47%的歐盟領土處于警告狀態,17%處于警戒狀態。美國的干旱情況也不容樂觀,根據預測會持續到至少今年年底,此外拉尼娜可能會加劇美國干旱情況。

              高溫對我國主要的影響是導致部分地區電力供需不平衡。電力供給大幅度減少的同時電力負荷拉滿,電力供需之間的不平衡持最終導致了限電的結果。但是今年大概率不會重演去年拉閘限電的情景,去年電力需求旺盛的是工業大省,比如浙江、廣州等地,所以拉閘限電對經濟的影響比較大。今年主要是季節性、區域性限電,時間上和經濟體量占比影響都不及去年,而且今年在保供穩價的背景之下,原煤產量和庫存均處于較高水平,火電或能彌補水電的不足。相比較當前高溫和限電,高溫背后的冬季“三重”拉尼娜可能會提升我國極端天氣的概率,更需要提高警惕。

              一、今年夏季高溫特征

              2022年7月以來,全球頻發極端高溫天氣。本輪高溫特征,一是范圍廣,東亞、西亞、東南亞、西歐、南歐、俄羅斯西部和遠東地區西部、加拿大、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墨西哥、南美洲中北部、非洲西北部和南部等地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1~3℃,其中俄羅斯遠東地區西部、加拿大東北部、南美洲中部等地局部氣溫偏高4℃或以上。西歐、南歐、美國等地先后出現了創歷史紀錄的高溫天氣。

              二是強度大,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南部、美國西南部等地最高氣溫超過40℃,英國多地氣溫超過歷史極值,歐洲多國因持續高溫少雨天氣,遭遇極端干旱危機。

              三是持續時間長。中亞、西亞、印度次大陸北部、南歐、西歐南部、中國南方地區、美國西部、墨西哥北部、非洲北部等地大部分地區高溫日數達15~25天、部分地區有26~31天。

              我國6月以來(6月1日至8月14日),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1.8天,較常年同期多4.9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全國共716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高溫事件標準,河北、陜西、四川、浙江、福建、廣東等地133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持平或突破歷史極值。

              二、今年高溫天氣的成因和預測

              造成今年高溫天氣的直接原因,是全球大氣環流異常,伴隨的中長期因素是拉尼娜事件、全球變暖和熱島效應。7月全球副熱帶高壓呈異常偏強趨勢,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印度洋副熱帶高壓、伊朗高壓連成一片,在北美南部、歐洲、北非、西亞等地,副高與大陸高壓脊同位向疊加,在大氣晴空輻射、下沉增溫、暖平流輸送等因素影響下,出現了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

              具體到我國,我國南方夏季高溫主要受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熱帶高壓影響,在多數拉尼娜事件次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易偏北。今年6月下旬以來,副高北抬,特別是臺風暹芭于7月上旬北抬以后,副高加強西伸,伊朗高壓東伸,并與中緯度大陸高壓相結合,在我國上空形成穩定的暖高壓帶,進而造成大范圍的高溫天氣。

              拉尼娜不僅促進了高溫的形成,且抑制了臺風的發展,導致高溫難以緩解。今年2-3月期間,熱帶中東太平洋海表冷水持續加強,即拉尼娜事件強度加強,并持續到7月。持續的冷水會激發其西北側和西南側大氣低層長時間維持一對跨赤道的反氣旋對,赤道以北的反氣旋控制的菲律賓東側海域是臺風主要生成源地,從而不利于氣旋性質的臺風發展。今年1-7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4個熱帶氣旋生成,較常年同期偏少;登陸臺風僅“暹芭”一個。

              對于高溫未來的發展,從預測來看北半球極端高溫事件發生的信號仍然持續,國內北方地區可能溫度仍將高于往年。同時東太平洋海溫偏低,可能會一直持續到年底,即今年冬季大概率發生拉尼娜事件。從NOAA的預測來看,今年冬季(12月-2月)發生拉尼娜的概率是60%。

              三、高溫天氣和拉尼娜對經濟的影響

              從全球范圍來看,高溫最直接的影響是干旱,拉尼娜有加劇干旱的可能。根據歐盟干旱指標的7月最新地圖,47%的歐盟領土處于警告狀態,17%處于警戒狀態。

              美國的干旱情況也不容樂觀。美國西部現在正在經歷過去1200年以來的最強的一次超級干旱,根據預測會持續到至少今年年底。美國南部的干旱也較為嚴重,是棉花的主產區。

              拉尼娜可能會加劇美國干旱情況。NOAA預測今年冬季發生拉尼娜的概率為60%,本輪拉尼娜從2020年秋季達到標準,2021年的夏季減弱恢復到中性,到2021年年底又重新發展,持續至今,兩年的拉尼娜叫做“雙重”拉尼娜,如果今年年底再次發展起來,將成為“三重”拉尼娜。

              “三重”拉尼娜1950年以來僅僅發生過兩次,分別是1973年-1976年、1998-2001年,這兩次拉尼娜發生之前,也就是1972年年底和1997年年底都出現了非常強的厄爾尼諾現象,后續的拉尼娜也比較強。如果今年年底出現“三重”拉尼娜現象,那么就是前面沒有強的厄爾尼諾事件以來的第一次,對氣候的影響可能更為極端。而拉尼娜發生的時候熱帶東太平洋海溫偏低,熱帶西太平洋海溫偏高。海溫偏低的地區及附近容易出現干旱,所以美國西南部和南美的西部地區,容易發生干旱和山火的危險,因此拉尼娜可能會加劇美國干旱情況。

              對我國的影響,一方面高溫對生產、戶外建筑作業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導致部分地區電力供需不平衡。

              今年高溫少雨導致的長江水位出現“汛期反枯”的現象, 三峽出庫流量明顯不足往年平均值的一半水平。作為長江上游城市,近日,四川省下達文件《關于擴大工業企業讓電與民實施范圍的緊急通知》,要求有序用電方案中所有電力用戶生產全停6天時間。原因是高溫導致空調降溫用電需求激增,四川電力7月售電量達29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8%,刷新了單月售電量最高紀錄。同時四川省是水電大省,四川水電裝機容量占比8成左右。一面是電力供給大幅度減少,一面是電力負荷拉滿,電力供需之間的不平衡持最終導致了限電的結果。

              今年會重演去年拉閘限電的情景嗎?我們認為大概率不會。首先電力需求方面,去年(詳見專題電力缺口疊加雙控,大宗商品如何立足?)是因為企業生產活動較強,一是上游企業基于自身高利潤擴產,二是是中國承擔了世界工廠的角色,對出口商品的生產大增導致的用電量增加。而今年用電的主力是居民降溫需求,從經濟數據來看工業生產相對較弱。其次電力供給方面,去年是因為新能源發電表現不佳的背景下火電缺煤難以彌補電力缺口導致的,再加上去年電力需求旺盛的是工業大省,比如浙江、廣州等地,所以拉閘限電對經濟的影響比較大。但是今年主要是季節性、區域性限電,時間上和經濟體量占比影響都不及去年,而且今年在保供穩價的背景之下,原煤產量和庫存均處于較高水平,煤炭北方港口庫存接近2016年以來最高水平,或能彌補水電的不足。

              拉尼娜對于我國國家的氣候,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不過我國的氣候影響因素更為復雜一些。但是相對確定的是,出現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的時候,我國的氣候異常會更強一點。相比較當前的高溫和限電,高溫背后的“三重”拉尼娜可能更需要警惕。

              (文章來源:光大期貨)

              責任編輯: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