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場所應普及急救設備 還要讓急救知識成為標配
“救命神器”走進北京地鐵后 還要讓急救知識成為“標配”
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是極其安全、極其簡單的“救命神器”,但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它。因此,在公共軌道交通配置AED后,還要普及AED的使用方法,引導民眾遇到突發疾病患者時敢救、會救。
據報道,北京市自10月27日起啟動軌道交通車站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工作,目前部分站點已完成配置。預計2022年底,北京市所有軌道交通車站將實現AED設備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達80%以上。
為什么要在公共軌道交通配置AED?除了完善配置,還要采取哪些措施以發揮AED最大效果?
搶救院外心臟驟?;颊呤请y題
在弄清楚AED的用途前,需先了解什么是心臟驟停。
正常情況下,心臟通過有節律的搏動向全身供血。然而,當心臟部位的肌肉不能同步收縮并代之以蠕動樣顫動時,心臟的泵血功能就會喪失。若這種顫動不及時消除,很快會導致心臟停搏,繼而引發心臟驟停。
當有人出現心臟驟停時,及時搶救非常重要。有數據顯示,搶救時間每延遲1分鐘,患者生存率會降低7%至10%。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徐峰教授表示,全球因心臟驟停導致的猝死人數排在首位,我國心臟性猝死年發生率為41.8/100000人,院內生存率為9.1%,而院前生存率僅為1.3%。
醫院內有專門的醫療設備用于搶救心臟驟?;颊?,但心臟驟停多發生在醫院外的公共場所,比如公共運動場所、交通樞紐(機場、火車站、地鐵站等)、大型購物中心和工廠等。
2015年,美國心臟協會提出,早期的急救措施對提高院外心臟驟?;颊叽婊盥适种匾?。資料顯示,80%的院外心臟驟?;颊呤怯墒翌澮?,發病突然、進展迅速,患者發病數分鐘后可能會死亡,而室顫必須由電除顫才能被糾正。
AED是一種便攜式的醫療設備,可用來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并進行電除顫,搶救心臟驟?;颊?。與傳統除顫器不同,AED可供非醫療專業人員使用。專家介紹,當發現院外心臟驟?;颊邥r,由現場第一目擊者使用AED對患者進行除顫,從而提高院外心臟驟?;颊叩脑呵皬吞K率和院內搶救成功率。
據《中國AED布局與投放專家共識(2020)》,目前,高度自動化的AED操作便捷,非專業人員接受培訓后使用,極少發生差錯,能解決醫務人員無法在第一時間對院外心臟驟?;颊哌M行有效救治的難題。
因此,專家建議,在公共場所合理、有效地配置AED,以便于搶救心臟驟?;颊?。近些年,上海、北京、南京等城市大力推動AED的普及。
2019年,南京市紅十字會首批購買了100臺AED,其中的35臺設置在南京地鐵換乘站和人流量大的站點。今年4月,南京市苜蓿園地鐵站附近一健身館內一名女子出現心臟驟停,健身館教練、地鐵站值班站長、值班警員等接連對女子進行心肺復蘇,并使用地鐵站設置的AED對女子進行電除顫,成功救人。
公共場所應普及急救設備
“讓急救設備、設施成為公共場所的標配,可以加快應急反應速度,爭取急救黃金時間,降低醫院外的死亡率。”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心內科主任董鵬此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美國心臟協會(AHA)課程導師、中國國家應急救援員竺璐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現在我們還只是在地鐵、機場等公共交通場所普及AED,將來應推廣到公交車、出租車等交通工具上。”
除了公共軌道交通站點,還有哪些場所應配置AED設備?
《中國AED布局與投放專家共識(2020)》建議,學校、醫療機構、體育場館、大型超市、百貨商場、影劇院、游樂場等人口密集、流動量大的場所及高危人群家庭,也應配置AED及相關應急設備。根據區域人口基數及急救需求等因素,可以按“每10萬人配置100—200臺AED”的原則,確定合理的公共場所AED配備數量,統一規劃配置AED。
近年來,一些城市的AED配置率明顯增高。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吳林表示,從全國來說,各地公共場所配置的AED只有約2萬臺,每10萬人擁有不到1臺,遠不能滿足我國每10萬人中超過41人發生猝死的急救需要。他建議,各級政府重視并支持AED的配置工作。
在公共場所配置AED時,應以第一目擊者能在短時間內獲取AED并趕到患者身邊為原則。在正常室溫下,心臟驟停4分鐘后腦細胞就會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如果時間在10分鐘以上,即使病人搶救過來,也可能是腦死亡。所以把握“黃金4分鐘”進行搶救很重要。
專家建議政府主導設計AED布局網,構建AED網絡和體系,對AED信息入網注冊進行統一管理,并利用信息化技術繪制AED地圖。同時建議政府明確AED安裝應用的法律責任問題,推動AED相關法律條文的制定或修訂計劃。以政府為主導在公共場所配置AED,鼓勵企業、個人的捐贈,同時也鼓勵有條件的單位自行配置AED。
有人曾反映,雖然一些公共場所配備AED,但很難注意到AED具體位置。對此,專家建議放置AED時,應有固定、醒目標識,遵循科學安裝要求,并定時、定人維護,確保AED設備的安全和實用,讓大家在慌亂情況下,在搶救“黃金4分鐘”內迅速找到AED。
讓民眾遇到突發疾病患者敢救會救
在今年的北京兩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建議,各級教育機構應加強心肺復蘇等方面的教育。北京市政協委員雍莉建議,AED應寫明適用癥,配備視頻教學,反復播放,使旅客了解AED使用方法,以備不時之需。
“除了心肺復蘇術和配置AED,還有引導民眾遇到突發疾病患者敢救、會救。”竺璐表示。
河南鄭州市紅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務隊隊長馮海河說:“AED是極其安全、極其簡單的‘救命神器’,但絕大多數人都不認識它。不過,即使從來沒有操作過的人,根據設備上的聲音提示就能掌握設備,使用并沒有太大難度。”
北京密云區醫院急診科醫師高巍表示,AED操作記住四步即可——開機、貼電極片、等分析結果、聽除顫提示。AED分析完畢后,如果患者發生室顫,儀器會通過聲音報警或圖形報警提示。確定無人接觸患者后,按下“電擊”鍵。專家表示,電擊時,患者會出現突然抽搐,如果不需要除顫,AED不會作出提示。即便錯誤地點擊了除顫鍵,儀器也不會放電。
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公布《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其中將“積極參加逃生與急救培訓,學會基本逃生技能與急救技能”寫入行動目標,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按照師生1∶50的比例對中小學教職人員進行急救員公益培訓。
據悉,在發達國家,掌握急救技術成為很多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德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高達80%、法國為40%,而我國成人心肺復蘇普及率不到1%。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專家賈大成說:“學會急救技能,是對家人、對身周圍的人負責,每個家庭至少應有一到兩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急救技能。”
除了配備AED,賈大成認為公共場所還應配備急救包,包內通常應包括三角巾、繃帶、止血帶、夾板、創可貼等。竺璐表示,當務之急是需要向民眾普及急救知識,增強公眾急救意識。
【編輯:葉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