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社會 > > 正文

              強制下班能讓加班文化退潮嗎?

              來源:中新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2025-03-13 16:15:41
              近日,多家公司“強制下班”的消息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的廣泛關注

              據媒體報道,從2月27日開始,大疆開啟了“不準加班”運動,強制員工晚上9點必須下班。在社交平臺上,不少員工曬出了自己被“趕”下班的經歷,有人直呼“人生第一次被趕出公司”。

              還有網友稱,日前,總部位于廣東佛山的美的開始提倡:各部門領導嚴謹控制加班,規定18:20后不允許有人還在公司加班,同時也禁止了員工就餐后再返回工位繼續加班的現象。

              美的回應媒體時表示,今年以來,美的明確了關于簡化工作方式要求的“六條禁令”,其中就包括“嚴禁下班時間開會、形式主義加班”。

              今年2月中旬,海爾內部發布全面落實雙休制的通知,所有部門(包括研發、市場等)實行雙休,周六不準來公司,食堂也不提供飯食,特殊情況需要加班的,必須提前一周審批,工作日加班不得超過3小時/天。

              網友熱評:“準點下班終于沒有羞恥感”“網約車痛失深夜訂單”“希望這股風氣蔓延起來,讓更多人擁有健康的工作生態!”

              但也有不少擔心的聲音:“強制下班會不會變成回家上班、無償加班”等等。

              所以,強制下班真能讓加班文化退潮嗎?01

              職場人苦內卷久矣。從“996”“大小周”到“表演式加班”“領導不走我不走”......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工作熱情被工作時長悄悄替代,勤勉的美德被異化成勞動總時長衡量的價值,加班文化與“休息恥感”形成無形的閉環。

              春天伊始傳來這樣的聲音,從目前的效果上看,實屬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也不失為企業文化和勞動關系進步的標志。

              哈佛商學院研究顯示,周工時超過50小時以后,邊際產出趨近于零。不少企業早已破除了效率幻覺的陷阱,更遑論這一舉措對企業本身的品牌形象也有具有正面影響。

              也有人說這是迫于《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的壓力。早在去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就發布了“中國企業需警惕”的提醒公告。表面上看,歐盟這一紙條例的確是對全球勞動者的關懷,可實際也帶有用勞工標準構筑貿易壁壘,服務貿易博弈的內在邏輯。

              2025年勞動法新規明確“末位淘汰無效”“加班費3倍”、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等等,國內政策的轉向也在倒逼企業發展思路升級。

              “強制加班”到“強制下班”,就像原本久拖不愈的一場慢性病,被速效藥按下暫停鍵。雖然或許只是個別企業的開端,但無疑傳遞出積極的信號:發展的底色已然改變,新舊動能能否順利轉換,關鍵看驅動效率的方式是否迭代進步。

              有變化就是進步,網友們一句句吐槽,就像當年“00后整頓職場”給網絡帶來的沖擊,流露出社會整體愈發鮮明的人性關懷底色,也無形中再次重塑著社會肌理。02

              但是僅僅按下局部“暫停鍵”顯然是揚湯止沸。討論聲中,評論區有這樣一條高贊留言:“希望強制'下'的不是班,而是不必要的工作、內耗”,可謂切中肯綮。

              誠然,以前只聽過所謂強迫勞動,怎么下班也要“強制”了?看似荒誕的文字組合,引發的輿論耐人尋味。

              為什么“下班”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行為動作,現在卻要作為強制性的命令,以至形成一種反常奇觀?

              如果“強制”指并非出于自身意愿,那比起離開辦公室的時間,現在大家“不愿下班”甚至“自愿內卷”的現象成因,更需要剖開審視。

              以上現象是真的效率加速器還是流于行為藝術?是否有不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助推?抑或沉迷于“狼性文化”的沉疴而缺乏應有的員工關懷機制?如果不改變既有的工作量和工作方法,是否會因為強制下班給員工增加新負擔?

              如此改變,不能僅僅停留在企業形象工程,更要讓內部人員感覺到切實的減負。下班不只是離開辦公室,更是離開冗余繁復的低效辦公;舉措不只出現在個別企業,最好能由標桿帶頭企業推廣到每一個切實需要改變的行業和個體。

              何況,忙碌不等于效率,工作總時長縮短不等于效益低下。與其說要把焦點放在時間上,不如說“卷”的方向要從“卷”時長放到“卷”效果、“卷”貢獻上。既然真的關注時間,那每個人、組織、企業,不妨都問問,自己創造的社會價值,真的跑得贏不可再生的時間貨幣嗎?03

              從實際情況來看,各行各業都完全不加班未免過于理想。基于自身工作需求,有限度、有酬勞的加班,相信大多數職場人都能夠接受。這也是相關法律法規對加班的“官方態度”。

              放眼長遠,勞動權益的進步從來不能靠外部壓力。“強制下班”能成為一時社交媒體熱議的景觀,但全社會從“強制”到“自覺”,還需要新的文化慣性的培育。

              如何從一時的剛性制度轉向長久的文化再造,讓個案討論成為普遍風尚,是當今社會面臨的課題。這并不容易,需要各個環節的重新梳理和打通:從個體的教育啟蒙、意識覺醒,到企業的價值觀重塑、自律和規則沉淀,再到社會的媒體敘事、法律標準的細化和執法監督的強化。

              從“世界工廠”到“智造強國”,當今的中國,人才和創新活力才是社會組織最寶貴的資源。

              這場運動也提醒我們回歸這樣一種本質:讓每個職場人從"組織零件"回歸"完整的人"。讓那些被砍掉的無效內卷、表演型勤奮,轉化為真正的成長養分。畢竟,社會運轉是由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匯聚起來的,如果個體失去了活力和效率,整體自然不言而喻。

              8小時之內活力涌動,8小時之外擁有休息權,是每個勞動者的樸素心愿。未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一定會有以人性為底色的企業文化作為支撐。而那些執迷于堆砌奮斗悖論而忘記兼顧溫度的企業和組織,終究會在效率和人性的博弈中被拋棄。祝你下班自由!

              責任編輯:

              標簽: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京ICP備2021034106號-55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5 16 53 8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