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財信研究評5月外貿數據:內需回暖促進口量價齊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來源:金融界網 時間:2021-06-10 09:41:24

              核心觀點

              一、5月進口和出口兩年平均增速繼續高位波動,且高于疫情前水平。

              二、國內需求回暖和大宗商品價格走高,導致進口商品量價齊升,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原材料進口的抑制效應顯現。

              三、全球產能逐步修復,我國供給補缺口效應有所減弱,對出口的影響初現;爆發于印度、東南亞的新一輪疫情,尚未使我國防疫物資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提升。

              四、出口增速短期高位波動概率偏大,年內將緩慢回歸常態。一是預計本輪疫情對印度、東盟等新興經濟體產能沖擊短期難以消除,同時發達經濟體離群體免疫尚需時日,供給缺口仍在,我國短期仍具備產能優勢;二是全球經濟復蘇未完待續,外需對出口仍有支撐。

              正文

              事件:據海關統計,5月全國進出口總額4823.1億美元,同比增長37.4%。其中,出口2639.2億美元,同比增長27.9%;進口2183.9億美元,同比增長51.1%;貿易差額455.4億美元。

              一、出口、進口兩年平均增速處于高位,且高于疫前水平

              低基數效應致今年出口、進口增速讀數偏高。今年5月出口、進口分別同比增長27.9%、51.1%,去年同期基數較低是重要原因之一。2020年5月出口、進口同比增速分別為-3.5%、-16.4%,推高了今年的同比增速。

              剔除低基數效應后,出口、進口增速仍高。與2019年5月相比,今年5月出口、進口金額增長了23.4%、26.4%,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1.1%、12.4%,較4月分別降低5.7、提高1.8個百分點,但仍處于近三年以來高位(見圖1)。

              二、內需回暖促進口量價齊升,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進口抑制效應顯現

              5月進口商品量價齊升,反映內需回暖。2021年5月食用植物油、糧食、鐵礦砂及其精礦、大豆、鮮干水果及堅果、銅礦砂及其精礦、農產品、集成電路、鋼材、紙漿、汽車和汽車底盤、初級形狀的塑料等12種商品進口金額兩年平均增速較高。在這12種商品中,有10種商品進口數量提升,11種商品進口價格提升(見圖2-4),表明5月進口金額增長是主要進口商品量價齊升引起的,反映了內需繼續回暖。

              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拖累,鐵礦石、銅礦、塑料等工業品進口數量增速不及農產品,國內工業生產需求增速放緩。5月份進口價格增長較多的鐵礦砂及其精礦、銅礦砂及其精礦、初級形狀的塑料、煤及褐煤進口數量兩年平均增速較4月份減少6.9、4.7、2.4、5.2個百分點,增速不及農產品等其他商品,表明價格上漲抑制了大宗商品進口,國內工業生產進口需求增速放緩。5月制造業PMI環比回落,4月中下游工業企業利潤改善不明顯,也印證了國內工業生產動能修復斜率邊際放緩。

              三、海外產能逐步修復,我國供給補缺口效應減弱對出口的影響初現

              主要經濟體產能逐步修復,中國供給補缺口效應減弱,出口增速高位趨緩。分國家看,5月份對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主要貿易伙伴的兩年平均出口金額增速分別為5.8%、9.1%、15.1%、8.0%、8.3%,處于高位水平,但較4月分別降低3.0、6.6、6.7、7.5、10.6個百分點(見圖5),高位趨緩。其中原因可能與當前全球產能穩步修復,我國生產供給補缺口效應減弱有關,如4月份美國、日本工業生產指數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97.1%、100.4%,其國內供給能力明顯增強,對我國進口需求趨緩。

              新一輪疫情爆發尚未使我國出口顯著增加。分產品看,5月份紡織紗線、醫療儀器及器械等防疫物資出口金額兩年平均增速為2.0%、24.7%,較4月有所降低;服裝、箱包、家具、玩具、塑料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金額兩年平均增速也較4月有所減少或變化平穩(見圖6)。這表明爆發于印度、東南亞的新一輪疫情,尚未大幅提升我國防疫物資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四、出口增速短期高位波動概率偏大,年內將緩慢回歸常態

              (一)東南亞疫情加劇疊加發達經濟體離群體免疫還有差距,預計我國出口份額回落進程較慢

              一方面東南亞疫情再起,工業生產受沖擊。3月份以來,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國家相繼爆發新一輪疫情,其制造業PMI均出現下滑(見圖7),產能料將受影響。中國與東盟產業結構相近,未來有望部分填補東盟產能缺口。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離群體免疫還有差距,產能完全修復尚需時日。如美國新冠疫苗每日接種量(7日移動平均)由4月份的超過300萬劑降至6月初的110萬劑,按照該接種速度,美國實現群體免疫的時間將推遲到9月份;預計歐元區等其他發達經濟體疫苗接種速度也將隨接種總量的增加而放緩,美歐等發達經濟體產能全面修復時間或延后。受其影響,5月份美國PMI中供應商交付指標持續升高,而客戶庫存持續走低(見圖8),表明供應商交貨時間延長,產成品庫存減少,供給端仍較弱。

              同時,我國疫苗接種大幅提速,6月5日新冠疫苗每日接種量(7日移動平均)升至2000萬劑以上,至少接種一劑次人數比例達53%,超過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且國內疫情防控較好,因此中國短期內仍具備產能供給優勢。

              (二)全球經濟復蘇未完待續,外需對出口支撐加強

              一是全球經濟穩步復蘇。如5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綜合PMI、全球制造業PMI指數錄得58.4%、56.0%(見圖9),連續11個月位于擴張區間。其中,美國、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率先復蘇,經濟修復加速。如5月份美國制造業PMI指數較上月提高0.5個百分點至61.2%,處于歷史高位;歐元區制造業PMI較上月提高0.2個百分點至63.1%,再創歷史新高(見圖10)。

              二是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預期向好。如5月歐洲和美國的經濟意外指數分別為154.7和4.4,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連續錄得正值(見圖11),表示實際經濟情況持續好于人們的普遍預期;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5月經濟景氣指數顯示,歐元區、美國分別錄得84.0%、68.7%(見圖12),表明對歐元區、美國和日本經濟在未來6個月里趨于好轉的樂觀預期者多于悲觀預期者。

              責任編輯:

              標簽: 財信研究評 5月外貿數據 出口增速 韌性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10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