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兩年人數增長10倍 成都“觀鳥熱”背后生態環境改善促進鳥類數量增多

              來源:成都商報 時間:2021-06-25 10:14:08

              “走,觀鳥去。”

              成都的觀鳥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

              1916年,一位名叫珍·鮑爾德斯頓的美國姑娘第一次來到成都,此后她以位于華西壩校園內的家為中心,觀察記錄方圓十余公里范圍內見到的鳥類,直到1949年離開成都為止。1969年,她將自己的觀鳥記錄整理總結并發表了《1916-1949 四川成都觀鳥札記》一文,記錄了她在30余年間觀察到的103種鳥類。

              百年過后,成都觀鳥會2021年3月發布的成都鳥類名錄2.0版中提到,目前成都境內已知分布有鳥類21目80科511種,其中非雀形目有20目36科225種,雀形目44科286種。

              事實上,觀鳥已經成為不少成都家庭的周末活動之一,觀鳥活動興起的背后,生態環境的改善功不可沒。

              觀鳥成為戶外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

              六年級小學生

              愛上觀鳥愛上大自然

              鄉野走廊負責人蔣志友告訴記者,觀鳥已經成為戶外科普教育的重要展現形式。“2016年全年,大概只有100人參加我們的觀鳥活動,人數到2017年上升到幾百人,到了2018年,每年有上千人參加鄉野走廊的觀鳥活動。其中,大多數是家長帶孩子來參加觀鳥活動。”

              每年春秋兩季,猛禽都會進行季節性遷徙,在此過程中,龍泉山是一個過境和暫時性的棲息地,是成都春秋季觀賞猛禽的絕佳地點。從觀鳥的成果看,成都觀鳥會聯合成都鄉野走廊編制的成都猛禽觀察指南已經在今年4月修訂了第二版,龍泉山猛禽監測分類統計數據表顯示,截至2021年5月23日,共監測到12159只猛禽。

              觀鳥人數的增加背后,觀鳥的場所也在逐年豐富。

              從過去的浣花溪公園、青龍湖濕地公園,到后來的江家藝苑、環城生態公園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蔣志友介紹,現在成都有越來越多的地方可以看到豐富多樣的鳥類。與此同時,城市綠地的基礎設施提升也為科普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

              “公園里的環境水平、基礎設施質量往往是家長決定是否帶孩子參加科普活動的關鍵因素。”

              2020年開始參加觀鳥活動的夏同學剛剛結束自己的小學學習生活,夏同學的媽媽陳女士告訴記者,孩子從五年級開始參與觀鳥,從此培養起了對野生動物甚至大自然的極大興趣。

              “參加過四五次有組織的觀鳥活動后,每個周末都會帶孩子在周邊的景區觀鳥,孩子也學會了記錄、分類觀察到的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科學思維方式得到了培養,一家人的身心也得到了放松。”

              陳女士認為,觀鳥活動和成都生態環境的改善相輔相成。“浣花溪公園、青龍湖濕地公園、環城生態公園……成都市內有越來越多‘觸手可及’的觀鳥場所,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相信這一代接觸大自然、喜歡觀察動物的孩子以后也會為自然動物的保護研究帶來更多動力。”

              生態環境改善促進鳥類數量增多

              生態價值轉化助推公園城市建設

              “2016年成都共發現466種鳥類,到2021年增長至516種。”

              成都觀鳥會會長沈尤介紹,目前四川記錄到757種鳥類,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僅次于云南,共記錄到41種珍稀、特有鳥類,位居全國第一位。青龍湖濕地公園、興隆湖、北湖、白鷺灣、錦城湖、成都植物園及四川大學等,都是成都市內較好的觀鳥地點。

              “目前已知成都境內分布中國特有鳥類21種,而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好不好,鳥類很能說明問題。”沈尤介紹,根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與成都觀鳥會共同發布的報告,一季度成都平原新增黑喉潛鳥、黑頸鶴、白喉紅臀鵯等3個鳥種記錄。

              根據觀察的結果,成都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逐年遞增,這說明成都的生態環境整體向好的方向在發展。“青龍湖濕地公園進行了分區,將鳥島作為鳥類的保護區,而另一些區域就可以開放出來供游人游玩。最好的狀態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沈尤認為,生態價值的轉化在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生態價值進行挖掘和提煉,從而發展旅游、教育、運動、健康等活動,既豐富了市民生活,也豐富了業態,促進公園城市生態價值的轉化。

              “生態系統還能為人們的休閑、游玩提供更多場景。以青龍湖濕地公園為例,市民游客可以在草坪上搭帳篷享受閑暇時光;小朋友來這里開展以自然生態為主的課外教育或研學活動;畫家、作家、攝影愛好者來這里進行有關自然的創作……”(記者:葉燕 王培哲)

              責任編輯:

              標簽: 成都觀鳥熱 生態環境 生態價值 鳥類數量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10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