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公募發行再降溫!年內首募失敗基金數量多達31只

              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21-12-06 09:39:33

              受市場持續震蕩、投資者風險偏好不高等影響,近期,新基金發行市場也難掩寒意。公開數據顯示,四季度至今,除極個別新品迎來“瘋搶”外,多數基金未能逃過小額成立、延長募集期,甚至募集失敗的情況。12月4日,中加基金發布關于中加科尚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以下簡稱“中加科尚混合”)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至此,四季度以來已有7只新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下同)宣布募集失敗,年內于新發階段“折戟”的產品更多達31只。

              多重因素打擊再現新品“夭折”

              再現新品募集失敗。12月4日,中加基金發布公告稱,截至2021年11月30日基金募集期限屆滿,旗下中加科尚混合未能滿足基金合同約定的基金備案條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據發售公告等相關法律文件內容顯示,中加科尚混合的募集期自2021年9月1日起至11月30日止,自基金份額發售之日起3個月內,在基金募集份額總額不少于2億份,基金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的條件下,且在聘請法定驗資機構驗資并收到驗資報告之日起10日內,達到備案條件。

              針對中加科尚混合募集失敗的具體原因,北京商報記者嘗試致電采訪中加基金,但截至發稿前,電話并未接通。在分析人士看來,綜合近期市場表現和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情況看,該基金募集失敗或與未達到募集規模的最低要求有關。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指出,近期基金發行失敗主要是因為行情不佳,而在行情低迷時,基金發行通常也很困難,甚至發行失敗?;仡櫞饲?,今年已多次出現類似情況,例如四月、八月等。當然,也能夠看到部分新基金仍然大賣,說明市場并不缺錢,缺的是信心。相信等到未來市場走勢轉好,基金發行就會相對容易了。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則表示,公募基金募集失敗,與市場環境因素有一定關聯,但基金募集的成敗,也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包括基金產品的質地、基金管理人的綜合能力與過往業績表現等,這些都會影響到基金募集的最終結果。

              年內31只募集失敗與2018年平齊

              事實上,中加科尚混合已是今年四季度以來宣布募集失敗的第7只新發基金。Wind數據顯示,在此之前,人保利淳債券、創金合信核心優勢混合、融通穩健添利混合等產品也相繼在成立前“夭折”。若拉長時間至今年以來,截至12月5日,年內累計已有21家基金管理人旗下31只新基金發行“折戟”,其中,權益類基金、債券型基金分別有20只、10只,另外還有1只FOF基金。

              對比2020年同期看,則有22只新發產品募集失敗,再往前追溯3年,2017年-2019年同期的募集失敗產品分別為8只、31只和17只。單就數據上而言,今年以來公募新發產品遭受的冷遇,已與2018年A股市場一度降至冰點時的情況類似。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募集失敗的情況相對突出。將年內四個季度的發行情況進行對比,四季度以來的新發規模同樣不容樂觀。Wind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為統計標準,今年一季度新發426只產品,累計發行規模高達10688.15億元,到了二季度,新發數量小幅下降至414只,發行規模也縮水明顯,約為5548.72億元。三季度兩項數據再度升至544只和7267.49億元。而四季度至今,截至12月5日,新發產品共300只,發行規模也僅有3693.73億元,在四季度已過去超三分之二時間的背景下,兩項數據或刷新年內新低。

              郭施亮直言,今年的基金募集情況與2018年相比,同樣顯得比較冷清,但對比之下,今年更強調結構性。舉例來看,2018年是個股與指數齊跌的局面,今年則是個股分化明顯,市場環境有所不同。

              此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隨著行業“馬太效應”的逐步加強,中小型公募的新品發行也愈發艱難,僅從年內情況看,上述提及新品發行失敗的窘況就頻現于管理規模偏小的基金管理人身上。

              舉例來看,截至12月5日,九泰基金、華泰保興基金在年內均有3只新品募集失敗。而德邦基金、中融基金、融通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在年內也有2只新基金募集失敗。W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除平安基金憑1716.5億元的非貨基管理規模躋身行業前30名外,上述基金公司的最新非貨基規模均排在50名,甚至100名左右。

              展望后市,楊德龍認為,未來有望出現恢復性上漲,2022年一季度也可能出現春季攻勢,若市場回暖,則新的一年公募發行也將逐步回升。郭施亮則認為,2022年之后,公募基金的發行狀況還是與同期市場環境變化因素有關,除此之外,基金管理者口碑、基金公司品牌形象等,這些都是比較重要的因素。

              (北京商報記者劉宇陽)

              責任編輯:

              標簽: 公募發行降溫 首募失敗基金 小額成立 新發階段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10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