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推動基礎設施建設 預計2025年國內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有望達5萬輛

              來源:深圳商報 時間:2022-03-24 08:42:55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上,氫能在火炬和汽車燃料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未來,氫能還將應用于更多領域。根據3月23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我國將推動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氫能示范應用,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萬億產值的新興產業蓄勢待發,資本市場也應勢大漲。截至3月23日收盤,恒光股份、雪人股份、粵水電等10余股漲停;恒光股份、昇輝科技更是收獲“20cm”漲停板,雄韜股份、歐陸通、全柴動力等漲幅也在5%以上。

              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氫

              《規劃》要求,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將達到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萬-20萬噸/年,成為新增氫能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

              據有關市場機構統計,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氫氣產能約為4000萬噸/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年。不過,它們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構成,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占比近八成,氯堿、焦爐煤氣、丙烷脫氫等工業副產氫占比約兩成,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還很小。

              可再生能源制氫方面,早在2015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就已經建設了一批風光制氫項目,就是這一項目為冬奧會燃料電池公交車運營提供了綠色低碳氫能。

              “從量上講,可再生能源制氫量是可以滿足燃料電池車輛使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表示,“如果基于化石能源制氫,存在能量利用效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高等問題,屢遭質疑。雖然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生產-儲運-利用全鏈條上也存在能源轉化效率問題,但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不斷擴大,效率問題可轉化為成本問題。”

              在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表示,雖然我國現有氫氣供應體系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下一步將鼓勵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相信未來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會不斷提升。

              布局多元化示范應用

              近年來全國多地已經掀起了氫能產業發展的熱潮,不過,各地氫能產業規劃大多把發展方向落在了氫能交通方面,而其他領域進展緩慢。

              為此,《規劃》提出穩步推進氫能多元化示范應用,堅持以市場應用為牽引,合理布局、把握節奏,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分布式發電、工業等領域的應用,推動規?;l展,加快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產業發展的商業化路徑。例如在儲能領域,發揮氫能長周期、大容量儲能優勢,探索培育“風光水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氫燃料電池汽車從技術角度、整個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目前都還面臨一些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氫從哪兒來。汽車只是氫能利用的一部分,未來還有工業等多領域,這就需要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在能源系統中占到非常大的比例。當這個比例足夠大以后,西部的風電光伏通過特高壓運到東部來用,氫能就可以把這些不穩定的清潔能源變成可儲存、可運輸的能源。

              氫能在各領域示范應用正不斷加快。北京商報記者從大興區獲悉,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起步區北區5.4萬平方米已于3月22日全面建成投運。園區圍繞燃料電池、氫的制儲運加和建筑能源三個產業鏈,累計對接項目超過300個。

              “揭榜掛帥”開展技術攻關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預計,2020-2025年間,中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1萬億元,2026-2035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巨大的產業前景吸引著相關企業競相角逐。例如龍蟠科技官微在3月23日發布消息稱,龍蟠氫能源目前致力于研發的燃料電池催化劑、PEM電解水制氫設備催化劑、IV型儲氫瓶等關鍵材料,正是國家氫能產業規劃中要求加快推進的關鍵核心領域。

              不過,氫能產業鏈長、技術難度大,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氫安全科學機理、專業人才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歐陽明高建議,盡快建立氫能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打造自立自強的科技體系。

              為此,《規劃》提出,聚焦短板弱項,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建設專業人才隊伍,構建多層次、多元化創新平臺,形成更加協同高效的創新體系,不斷提升氫能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力。

              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表示,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采用“揭榜掛帥”等方式,持續加強全產業鏈技術裝備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裝備;加快氫能創新體系建設,合理布局創新平臺,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培養一批高水平人才隊伍,有效支撐氫能技術創新和產業化高質量發展需要。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呂銀玲)

              責任編輯:

              標簽: 基礎設施建設 氫能產業 中長期規劃 可再生能源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投稿合作 | 法律聲明 | 廣告投放
               

              版權所有©2017-2020   太陽信息網 豫ICP備17019456號-10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

              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網站聲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許范圍內服務!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