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每日熱文:兩具完整“熱河生物群”恐龍化石修復完成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3-09-08 11:19:46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礦產資源保護監督處處長劉彩欣介紹,2017年11月,豐寧縣原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在當地四岔口鄉芥菜溝巡查時,發現了暴露地表的大型動物骨骼2塊,初步認定為恐龍腿骨。他們對附近地表進一步清理時,發現4~5塊大小不等、不能確定部位的恐龍骨骼及疑似小塊尾椎骨化石,即本次發布的較為原始的角龍類恐龍化石。2018年6月,豐寧縣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工作人員在四岔口鄉尖長溝巡查時,發現了一塊長度約1米的大型動物化石,初步判斷為恐龍肋骨。經進一步清理后,他們發現了尾椎、前肢等完整的恐龍化石軀體,即本次發布的劍龍類恐龍化石。為避免次生破壞發生,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相關單位進行了搶救性挖掘修復。

              本次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化石體長約1米,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迯蛨F隊負責人、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張福成介紹,一般認為角龍類恐龍演化由原始到成熟過程中,頭上逐漸出現大型角等頭飾,行走方式也從兩足轉向四足。芥菜溝發現的角龍類恐龍出自約1.3億年前的地層,已有微弱的頭飾結構,似處于這一轉變的中間位置,這是填補角龍類恐龍進化發展“斷鏈”的重要一環。該標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也將對原始的角龍類恐龍演化研究提供更多新的證據。

              本次發現的劍龍類恐龍化石全身骨骼完整、清晰可辨,體長約5米,比河北省內以往發現的其他恐龍都要大得多。張福成介紹,這也是首次在河北及熱河生物群核心區域內發現劍龍類恐龍化石,說明早白堊世時期中國北方依然有劍龍類恐龍活動。該劍龍類恐龍保存有完整的皮膚印痕,其保存面積和完整程度堪稱世界恐龍皮膚印痕化石之最,對于認識劍龍類恐龍乃至所有恐龍的體表特征、生理機能以及早白堊世時期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開展對它的修復工作對于揭示劍龍形態特點、時空分布、骨板的作用,以及劍龍滅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等科學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據了解,目前這兩具恐龍化石修復項目已經完成,后續化石發掘修復團隊將根據化石標本,制作等比例的3D復原模型,并開展相關科研和科普工作。

              河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王明才介紹,針對古生物化石保護與利用工作,近年來他們相繼完成全省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重點古生物化石登記和數據庫建設,開展了豐寧、灤平、宣化等古生物化石調查、評價和搶救性挖掘及修復工作。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8日08版)

              責任編輯:

              標簽: 熱河生物群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