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每日資訊:瞧,黃河口鹽堿地上建起“新糧倉”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3-09-11 13:20:27

              從巍巍高山出發,千里黃河綿延不息,在山東省東營市奔騰入海。壯闊的黃河入??谔?,孕育著廣袤的黃河三角洲,這里水草豐美,風景如畫。但壯闊美景的背后,卻是嚴重制約糧食生產的土壤鹽漬化問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糧。”這首流傳于鹽堿地的民謠,道盡了當地農民曾經的酸楚。

              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是一個戰略問題,必須擺上重要位置。

              如何喚醒鹽堿地這一“沉睡”的資源?多年來,扎根在黃河三角洲一線的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鹽堿地攻關團隊,交出了鹽堿地綜合利用及耐鹽作物品種選育的亮眼答卷——研發濱海鹽堿地快速改良技術,選育耐鹽糧食、油料、牧草等作物新品種,為區域產業發展編制《黃河三角洲國家種業創新產業園發展規劃》。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如今越來越多產量高、品種好的耐鹽堿作物被研發成功,昔日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正華麗“變身”,漸成一片沃野良田。

              讓鹽堿地成為“新糧倉”

              中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5億畝,可謂是糧食增產的潛在糧倉。

              “通過培育耐鹽作物新品種提升鹽堿地利用水平,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農業試驗站站長王建林表示。多年來,團隊不斷選育耐鹽性強、生育期適宜、優質不減產的作物品種,為改良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提供重要種源。

              2022年10月,團隊研發的耐鹽優質水稻新品系“鹽黃香粳”在東營完成實收測產。測產專家組認為,“鹽黃香粳”集耐鹽、優質、高產于一體,能夠適應含鹽量為6‰至8‰的鹽堿地和微咸水灌溉。

              畝產505.1公斤,外觀品質和加工品質達到優質米一級標準……看到“鹽黃香粳”的試驗成功,王建林和團隊成員終于松了口氣。

              回望“鹽黃香粳”的選育過程,王建林說,為了選育出更加耐鹽、優質、高產的水稻良種,團隊不斷淘汰生長期長、耐鹽性差的育種材料,大約90%的育種材料最終被淘汰。

              “日??蒲兄?,徒勞遠比成果多!”王建林說,這樣的“徒勞”在試驗中比比皆是,所以需要調整心態,把淘汰的育種材料當作“試金石”,只有這樣,才能讓優質品種快速脫穎而出。

              “在每年8個月的作物生長季里,團隊成員沒有周末,全員在崗,奮戰在田間地頭。”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農業試驗站副站長趙茂林說,“不僅如此,團隊成員在試驗站還常常充當多面手,既是農技員、農機手,又是水電工、服務員,甚至是食堂大師傅。”

              特別是每年引黃河水灌溉試驗田時期,因為灌溉窗口期短,提高黃河水灌溉試驗田的效率是團隊亟須解決的重要難題。“為了搶時間,不停泵,團隊成員必須24小時值守,在泵站、灌渠、田間不停巡視,保證試驗田順利灌溉。”趙茂林說。

              讓更多耐鹽良種飛入尋常百姓家

              相較于研發成功優質耐鹽品種,更令團隊成員喜悅的是,這些作物品種被當地農民廣泛種植,獲得普遍歡迎。

              “以‘鹽黃香粳’為例,農戶種植后不僅收獲了優質米,還利用該品種生長期短的特點,在土地上加種小麥,實現稻麥兩熟,一畝地能多賺約1800元,農戶們都笑得合不攏嘴!”王建林自豪地說。

              讓更多耐鹽良種飛入尋常百姓家,帶動鹽堿地的豐產豐收,始終是這支團隊的科研動力和目標。

              從2017年開始,團隊成員、李振聲濱海草帶青年突擊隊隊員劉書林秉持“開發鹽堿地、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信念,加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開始了創制培育耐鹽堿、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種的科研道路。

              “大豆從播種到收獲的整個生長期,我長期駐扎在試驗站,進行大豆性狀調查和數據收集。”劉書林說,令人振奮的是,自己見證了多項耐鹽大豆品種的創制成功,也看到了新作物給當地帶來的豐產增收。

              2021年至2022年,劉書林參與研創的“TZX-1736”“TZX-805”“科豆35”等耐鹽堿大豆,在含鹽量0.5%的鹽堿地畝產達260~270公斤,比全國大豆平均畝產132.4公斤高1倍。“特別是‘科豆35’,在經歷了極度干旱、降雨洪澇、臺風等惡劣天氣后,仍表現出優異的耐鹽性、抗旱性和抗澇性。”劉書林說,目前“科豆35”已參加國家黃淮海濱海鹽堿組區域試驗和國家黃淮海北片生產試驗。

              多年來,團隊研發出多種鹽堿地改良技術和優質耐鹽良種,但這些技術與品種在推廣應用時舉步維艱。“好品種落不了地,團隊成員心里都很不好受,一度也會自我懷疑。”王建林坦言。

              為此,試驗站和東營市相關部門積極溝通合作,成立了東營市鹽堿地種業創新創業共同體。這個聯合了種業科研院所、涉農企業、農技推廣人員、種植大戶的組織,架起了一座連接各方的“合作之橋”,搭建起產學研用平臺,讓更多耐鹽新品種、新技術解決農戶所需,在黃河三角洲這片鹽堿地上落地生根。

              把科技“種”在田野里

              “哪里鹽堿程度高、跨度大,就到哪里去!”這成為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黃河三角洲鹽堿地農業試驗站選址的最大考量因素。

              位于黃河口附近的試驗站,環境較為艱苦,鮮有人煙。“春天一刮風,根本睜不開眼,滿嘴是土。夏天蚊子叮人特別狠,個頭也大,大家都開玩笑‘三只蚊子一盤菜’。”王建林說,“即使這樣,我們還是要將試驗站建在田間地頭,目的就是把科研和農業生產聯系起來、把農技人員和廣大農戶連接起來、把科研院所和廣袤田野聯系起來,讓科研成果更接地氣。”

              長期在田間觀察,團隊成員總能捕捉到一些稍縱即逝的科學現象,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科研成果。

              以前當地百姓在種大豆時,苗在鹽堿地上很難成活。觀察到這一現象,團隊成員認為是因為陽光蒸發土壤水分,土里鹽分變高,導致幼苗成活率低。有團隊成員提出“何不嘗試一下大豆覆膜栽培?”很快,試驗站便組織大豆覆膜栽培試驗,解決了地表降鹽、拱土出苗等多個技術難點,最終取得很好的效果,幫農戶解決了實際問題。

              “孤獨感、寂寞感的確有,但也正是這種遠離喧囂的靜謐環境,讓我更純粹地一頭扎進田野里開展工作。”趙茂林表示,看到禾苗一天天成長,感覺吃的苦都值了!

              “遺傳發育所把‘鹽堿地適生作物創制與產能提升技術’作為‘十四五’科技創新的三大主攻方向之一,我們任重而道遠,還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到鹽堿地科技攻關中來。”王建林表示,“廣袤的田野里有我們的事業和夢想,更有我們追求的詩和遠方。”

              (本報記者 李睿宸)

              責任編輯:

              標簽: 經濟科技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