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dlljd"></for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id="dlljd"><listing id="dlljd"></listing></address></address>

        <em id="dlljd"><form id="dlljd"></form></em>

          <address id="dlljd"></address>
            <noframes id="dlljd">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聯系電話:
              您的當前位置: > 頭條 > > 正文

              遷徙“候鳥”為何在新疆變“留鳥”?_天天快資訊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3-10-20 13:08:18

              中新網烏魯木齊10月19日電 (陶拴科)臨近初冬,在新疆阿爾金山吐拉牧場,水波蕩漾的河流中幾只黑頸鶴“翩翩起舞”,草甸上,成雙成對的黑頸鶴棲息其中,這個季節本應遷徙飛走的黑頸鶴竟成為了“留鳥”。

              黑頸鶴被稱為“鳥類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上15種鶴中唯一終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鶴類。

              如今正值候鳥遷徙季節,隨著氣溫下降,大部分候鳥紛紛踏上了南遷之旅,新疆作為我國重要的候鳥中轉站、歇腳點,由于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一些常年遷徙的候鳥選擇了留駐,轉變為“常住居民”,例如黑頸鶴、天鵝、灰雁、赤麻鴨等,數量已達到幾萬只。

              候鳥變“留鳥”折射生態之變

              根據監測記錄,這幾年到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所轄區域內的黑頸鶴數量接近200只,留守的有50只左右。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原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室副主任徐俊泉說:“阿爾金山吐拉牧場黑頸鶴的棲息地海拔高,但四面環山,水域常年不結冰,氣溫相對不是很低,適合黑頸鶴越冬。”

              徐俊泉分析指出,大部分黑頸鶴每年在10月初都會飛往西藏越冬,然而,吐拉牧場的黑頸鶴已經成為“常住居民”,因為這里的氣候已經適應了它們的生存需求。據監測數據顯示,吐拉牧場的黑頸鶴數量在過去十多年間從最初的十幾只增長到目前的近五十只。由于黑頸鶴繁殖速度較慢,每兩三年才能繁殖一次,因此這一增長趨勢顯得尤為可觀。

              新疆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吐拉牧場黑頸鶴在濕地覓食。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

              新疆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管護隊隊長劉永軍介紹:“今年候鳥種類和數量比往年增加了很多,濕地生態效應逐步顯現出來。目前,園內共有各類野生動物315種,其中鳥類279種,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候鳥變‘留鳥’折射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持續向好的趨勢,這也說明現在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更適合鳥類生存繁衍。”

              10月初,大批候鳥在新疆巴里坤湖濕地上空飛翔。達吾提·熱夏提 攝

              候鳥變“留鳥”種群數量多樣

              新疆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每年候鳥遷徙期間,數量最多時可達上萬只。春季的3月至5月,白鷺、鸕鶿、蒼鷺等大量候鳥在此繁衍后代;而秋季的9月到11月,天鵝、灰鶴、灰雁、赤麻鴨等則在此停歇,補充能量。然而近年來,這種現象在不斷變化。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指出,候鳥變“留鳥”的種群數量創下了新紀錄。尤其是冬季遷徙鳥類中的天鵝、灰鶴、灰雁和赤麻鴨等鳥類,變成“留鳥”的數量較多。

              馬鳴分析認為,首先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其次也與當地生態保護宣傳教育有著關聯,再者豐富的食物資源也是影響因素之一。“現在田間地頭都采用大型機械進行收割,會有收不干凈的情況,留下的余糧吸引鳥類留下覓食。”

              無獨有偶,在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紅河景區,迎來了一群豆雁,雁群時而踱步覓食,時而展翅飛翔。成群結隊的豆雁交替飛起與降落,蔚為壯觀。這里是葉爾羌河的上游,水草豐美,廣袤的農田和水域為遷徙雁群提供了充足的補給。

              新疆擁有22個目、66個科近500種鳥類,占全國的1/3。“因為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北面是西伯利亞,南面是南亞,而西伯利亞正好是鳥類的繁殖區,南亞是鳥類的越冬區,新疆處于中間位置。因此,在新疆這樣特殊的環境中,有遷徙的、繁殖的,還有越冬的各種各樣的鳥類。”馬鳴說。

              監測發現,近十年來,新疆候鳥變“留鳥”的情況越來越多,氣候因素影響下,南疆候鳥變“留鳥”的種群數量明顯較多。馬鳴說:“候鳥對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水源充足、食物豐富、人為干擾小是候鳥變‘留鳥’的最大因素。目前南疆有黑頸鶴、大天鵝、豆雁、次蓑羽鶴、灰鶴、灰雁。北疆有大天鵝、鸕鶿、綠頭鴨等。”

              10月初,大批候鳥在新疆巴里坤湖濕地上空飛翔。達吾提·熱夏提 攝

              濕地“精靈”永續和諧家園

              天鵝已成為新疆分布最廣的候鳥之一,在新疆庫爾勒碧波蕩漾的孔雀河上,天鵝悠然自在地棲息、覓食、游弋。自2006年以來,天鵝的數量由十幾只,增長到如今的400余只。在伊寧市、瑪納斯縣、額敏縣等濕地,每到晚秋季節,成群的天鵝會翩翩飛抵棲息,成為新疆各大濕地越冬鳥類常客。

              進入10月份以來,位于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鎮的戈寶紅麻花海景區,上百只候鳥在人工湖棲息覓食,這里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在此休憩的候鳥有灰雁、赤麻鴨、綠頭鴨、白鷺等,數量多達幾百只。鳥兒們在水中悠閑地游動、覓食,此起彼伏的鳥鳴聲、振翅飛翔的身影為戈壁增添了一份靈動與活力。

              在新疆東天山巴里坤濕地,一個月前,大批候鳥飛臨巴里坤湖以及周邊濕地,在此駐足、覓食、棲息,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候鳥種群數量龐大、景象極其壯觀。(完)

              責任編輯:

              標簽: 留鳥 黑頸鶴 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

              相關推薦:

              精彩放送:

              新聞聚焦
              Top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亚洲日韩